东北网7月28日电 前不久,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多年从事“三农”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原省供销合作社副主任、三农问题专家吕占斌的发言,被一些与会者誉为非同凡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记者就如何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难题对吕占斌进行了访谈。
主持人:黑龙江日报报记者邢世国 对话人:“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吕占斌
主持人:最近我们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普遍感觉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像上世纪80年代初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比较容易操作,现今抓某一单项工作很难见到明显效果,似乎过去传统经验和习惯做法不那么管用了,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路数,心里也没个谱!
对话人:新农村建设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过去以土地使用权回归农民和家庭为生产经营单元的农村初级变革,提升到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系统模式创新的更高层面上来。毫无疑问农村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其难度和可能付出的成本代价,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对农村经济及社会的传统认识及其前期实践积累的一些经验,远远不能破解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所以,能否创新思维,直接影响到出台什么样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举措,采取什么正确路径,确定何种优化运作模式等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创新。
主持人:在研讨会发言时,你一再强调当前在新农村建设思维创新上,要从战略高度上确立“三个基点”,请你再具体说一下?
对话人:一则,加入TWO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正确定位,创建“轻劳作、规模化、品种优、高收入”的现代农业。二则,遵循农村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把握“农村、农业、农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元的组织模式与现代信息化社会大市场对接所产生的矛盾、摩擦和动力机制,解决现代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之间的现实差别。三则,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农民群体。中国农民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执政党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加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农民群体的领导;迫切要求执政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站在“三个基点”系统认识新农村建设,才能高起点、全面推进。
主持人:无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管理,或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都绕不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这道坎”,而我们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正是制约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这一点上该怎样破题?
对话人:一下子点到了关键之处!大家知道,韩国“新村运动”最显著的成就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1994年韩国农协有农民组合成员200万人,单位组合1359个,特殊农协44个,成为支撑韩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织,韩国人称之为“国民生命库”。以“轻劳作、反季节、优品种、高收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日本,农民组织化程度之高令人称道,基层农协近4000多个,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2004年,日本农业人口362.2万人,农协的正式社员就达515万人,加上准农协社员共计900万人。
由此可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工业化、城市化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的通行模式,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运行载体,是任何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企业)所无法替代的。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数以百万计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向人们昭示了农民对提高组织化程度的新要求。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没有农民组织模式创新,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要实现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要强化社区民主管理,体现农民主体地位,都是不大现实的。
主持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在制度创新上有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确立新规则,注入新活力。
对话人:对此,我认为一是立法建设要创新。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合作组织法律。最近全国人大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从立法角度上解决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缺失的大问题。二是农村合作金融体制要创新。这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三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要创新,政府重点解决农村交通道路、通讯设施、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田基本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利益事项的初期投入,彻底解决农民干不了、干不成的公益项目,同时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其对接,不能大包大揽。四是政府对农村社会管理方式要创新,积极推进村民自治的农民参与的民主管理。五是农业技术系列化服务体制要创新,整合现有分散在社会各部门的农技服务机构,发挥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作用。
主持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何在?
对话人:当代新型农民除了具有现代的农业实用技术的基本能力外,这里强调的文明素质包括合作意识、诚信品质、志愿者精神。志愿者精神是合作经济组织的本质要求,正如流行的那句话“合作组织是志愿者的事业”。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市场难形成规模、物流和管理成本高的不利因素,很多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维护,企业因为“不划算”导致无人问津,就需要合作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此,大力弘扬和倡导志愿者精神,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