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日电 47岁的黄刚是哈尔滨市中医院药剂科煎药室一名普通药工。17年前,妻子唐瑶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每年用药、补血的费用一两万元。在黄刚屡屡为筹不够药费发愁时,药剂科50多位同事一次次伸出援手,多年间累计捐款十多万元,使唐瑶一次次脱离死神的虎口,让欢笑重新回到这个不幸的家庭。
命悬一线,不足一小时同事捐“救命款”七千元
今年4月25日,身患“再障”的唐瑶病情加重,住进市中医院内三科。28日16时许,唐瑶腹部疼痛难忍,眼看着肚皮一点点鼓胀,在病床上不停打滚。内三科主任周恒军请来院内其他几位专家会诊,诊断唐瑶腹痛为卵巢破裂内脏出血所致。
周恒军告诉黄刚,唐瑶的血小板只有一万个单位,而正常人应为20万—30万个单位,病人几乎丧失了凝血能力。他向黄刚交待:“患者腹部淤血越积越多,如不连夜手术,当夜必死无疑。”唐瑶的血型为A型阴性R,到市中心血站买2000CC血需近万元。入院时,黄刚交的押金只有400元,他已一贫如洗,筹不到这笔费用。
患者命悬一线,咋办?愁得满地乱转的黄刚不住地叹气,岳母含着眼泪说:“孩子,唐瑶这些年把你拖累苦了,今晚咱上哪儿能借这么多钱?要不就听天由命吧。”黄刚不停地摇头:“决不能眼睁睁看着她死。”
就在黄刚一筹莫展之际,药剂科主任辛继兰闻讯来到病房,安慰黄刚说:“今晚无论如何得做手术!没钱大伙儿凑。”辛继兰翻遍衣兜拿出1000元,并当即拨通弟弟的手机,让他以最快的速度送来2500元交给黄刚。消息传开,已经下班的医生、护士来了,食堂的厨师、订餐员来了,供电室临时雇用的电工来了,大家纷纷解囊相助。科主任周恒军身上只带了700多元,他向别人借了200多元凑足了1000元。
不到一小时,带着同事体温的7000多元现金紧急送往血站。
血小板、血浆买回来了,手术却遇到了难题。麻醉师说:“患者血小板只有一万单位,‘局麻’不起作用,‘全麻’会造成血液循环放慢,即使术中患者能活过来,术后苏醒不过来的可能性也很大。”见人们犹豫不决,辛继兰果断地说:“不手术肯定是个死,手术了还有活的希望。黄刚,签字手术!”辛继兰拿过笔,对住院处的同事说:“手术费由我签字,黄刚给不上,以后我来还。”
半夜时分,饿着肚子守候在手术室门口的20多位同事,看到唐瑶手术顺利完成被推出手术室,才放心地各自回家。
望着同事们的背影,黄刚无语泪流。
拯救爱妻,挚情药工债台高筑愁白头
上世纪80年代,黄刚是个方脸圆眼的帅小伙儿,妻子唐瑶白净、漂亮,由养父母带大的黄刚觉得很幸福。
结婚8年,身体虚弱的唐瑶一直没工作,一家3口就靠黄刚的工资生活。1989年4月,唐瑶被确诊为“再障”,住进市血研所。药剂科主任辛继兰带头,科里的57名同事,你二十、他三十,为黄刚凑钱。
唐瑶住院花费两万多元,黄刚求亲借友,度过了妻子住院这一关。
出院后,因无力负担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巨额费用,唐瑶就每天用药维持。黄刚到处打听偏方、特效药,期待妻子早一天康复。事与愿违,唐瑶病情总有反复,每年至少输三四次血,花费一两万元,黄家的债台越筑越高。
给唐瑶治病像一个“无底洞”,黄刚再不忍心给科里同事添“麻烦”。为了凑药费、还债,黄刚把位于南极市场的房子出租,每月有了700多元的工资外收入,全家多次搬家,专选每月几十元租金的平房住。妻子患病的17年间,黄刚每天怀揣馒头、咸菜上班。夏天骑老掉牙的自行车上下班,就为了节省每天两元的车钱。为让唐瑶有抵抗力,黄刚想出了省钱又营养的食谱:一只鸡大腿让她分两次吃,买廉价的猪骨头熬汤喝。
一家人“开源节流”省出的钱,只是杯水车薪。1999年冬,他一狠心,卖了南极街的住房,4万元房款没等捂热乎就还了债。后来,家里的冰箱、电视卖了,唐瑶娘家陪嫁的金首饰也卖了,依然负债累累。苦愁药费的黄刚,经常半夜坐在道牙子上叹气、“想辙”,独自流泪。不到40岁时,他的头发就变花白了。
目睹因自己的重病给黄刚爷儿俩带来的拖累,唐瑶痛不欲生,曾多次提出与黄刚离婚,黄刚坚决不从。一次,黄刚发现唐瑶偷偷积攒了几十片安眠药,细加“审问”,唐瑶说:“我一心想死,让你爷儿俩过上好日子。”平时对唐瑶极有耐心的黄刚此时却暴跳如雷:“你真死了,我也从医院的13楼跳下去,咱这家也就散了、毁了!”
真情济困,老少三茬药师的“爱心规矩”延续17年
黄刚对爱人的真情,博得了药剂科同事的敬重。每当黄刚为钱发愁,大家都主动捐款。
平时,脸上总挂着微笑的黄刚,楼上楼下忙活着煎药、送药,非常勤快。一旦看他脸色阴沉、无精打采,大家就知道准是无处筹钱给妻子治病了。每到这时,没有人动员,药剂科的同事就会把钱送到辛继兰手里,由她转交给黄刚。挣一二百、几百元工资时,同事们每人每次捐的钱几十元、上百元不等;近两年,大家的月工资过了千元,每次捐款也“水涨船高”,变成了一二百元。17年间,药剂科的人员离退、新进不断更迭,可是,老少三代药剂师资助黄刚的传统却从未改变。
每月、每年,一笔笔同事的捐款,支撑着唐瑶与病魔搏斗。黄刚心里清楚,药剂科的员工并不富裕,有的甚至舍不得错花一分钱,而每当为给唐瑶捐款治病,他们却毫不吝惜。
李桂芳,爱人在锅炉房打工,每年只能挣6个月的工资,家里还有患老年病的70岁老母亲。靠每月1200多元的工资,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无论自己多难,李桂芳隔三差五也主动给黄刚捐款,每年四五百元。41岁的王英华,吃低保的妻子患有腰间盘脱出、皮肤病,家庭月收入不到1500元,多年来一直为黄刚捐款。药局主任王大洲,几乎每月都拿出一二百元资助黄刚。2003年4月,唐瑶病重住院,王大洲一次拿出3800元给她续交了住院费。十几年间,和科主任辛大姐一样,王大洲累计为唐瑶捐款超过万元。
去年5月中旬,年逾七旬的退休药师杨沛霞因病住进中医院。听说唐瑶也住了院,老人特地捐款100元。推辞不过,黄刚拉着老人的手说:“大姨,这些年您帮我家的太多了,我当晚辈的应当孝敬您才对。”老人说:“有你对媳妇的照顾,就算没瞎了大家的一片心意。”
每到年节,科里同事都想着给黄刚带点“年货”,猪肉、小鸡、水果等。这些年,伺候唐瑶使黄刚练出了烧菜、做饭的好手艺。他把大家给的东西拿回家,加工得色香味俱佳,再带回科里一些,让大家分享。
大家积年累月给唐瑶捐款,黄刚总有种负疚感,他不止一次对辛继兰说:“大姐,咱科的人都不富裕,自己省吃俭用却给我家捐款。你给大家下一道令,别再给我捐款了。大家拿钱越多,我欠大家的越多。”辛继兰瞪起眼睛:“大家不捐钱,难道要眼看着唐瑶没命?同甘共苦是咱药剂科的规矩,我不能看科里的同事有一个人掉队。”
黄刚觉得,同事们对他恩重如山,无以报答。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他都忙前跑后帮着张罗。看着黄刚为“表达心意”发愁,辛继兰便经常悄悄塞给他一二百元“随份子”。理解黄刚的难处,办完了红白喜事,同事都会加倍送还黄刚随的“份子”。
报恩有声,药工爱岗敬业煎药百万副无差错
今年4月28日晚,在人们抢救唐瑶时,很晚才回家的秦桂英临走前反复嘱咐黄刚:“你一心照顾媳妇吧,明早6点我来熬药。”29日6点,秦桂英准时来到煎药室,却发现60多副中药已被黄刚熬完。桌子上留着一张纸条,黄刚特意标明了给患者送药的注意事项。
上班后,听说黄刚半夜两点多就起来熬药,辛继兰忍不住埋怨:“媳妇刚做完手术,你不守着她,要出个差错咋办?”黄刚说:“多亏大伙儿救了我全家,我只能以多干点活儿报答大家的恩情了。”说完,黄刚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埋下头哽咽不止。
“大家伙儿的恩情,我几辈子都报答不完。”每当想起大家多年不间断的帮助,黄刚都忍不住流泪。看到黄刚总被这种想法缠绕,辛继兰就开导他说:“大家帮你,从没想到回报。为唐瑶治好病、干好煎药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回报。”
同事的开导,让总被负疚感缠绕的黄刚心里敞亮了许多,干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看到每天早晨一上班患者就急着吃药,黄刚主动要求更改作息时间,每天提前两三个小时熬药。冬季6时、夏季5时30分,黄刚都会准时来到煎药室,开始为患者熬药。8时一上班,他会把几十副熬好的中药送到病房。每年经他手熬制的中药近10万副。十几年间,他熬制的百余万副中药从没出过差错。
国外进口的煎药机,黄刚倍加珍视。加固熬药机的螺旋杆为易损件,更换一个要花费3000多元。担心别人弄坏了机器,黄刚从来不允许别人动手,开启熬药机的工序都要由他亲手操作。产品说明书上标明易损件使用周期为一年,中医院的煎药机易损件三四年才更换一次。煎药室的4台煎药机,总被黄刚擦得锃明瓦亮。今年春节后,秦桂英工伤休息了近一个月,黄刚就一人包揽了煎熬室的全部工作,辛大姐要给他临时派个助手,黄刚总说:“等我一人顶不住了,再向你要人。”
上班20多年,黄刚从没休过干部假,每周工作6天,也从没要求给加班费。今年春节,一位住院患者对医生说,7天长假,如果不吃中药,自己心里就不蹋实。此时,黄刚在家里已摆好了年夜饭,接到科里电话,他连夜来到医院干活。这样的情形对黄刚来说已习以为常。节假日,每当有患者急需用药,接到电话黄刚都二话不说,马上骑车到院里生火熬药。
黄刚爱岗敬业的一举一动,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同事们说:“这样的好人,咱多帮帮他,值!”
大爱无声,团结互助凝聚成“药剂科精神”
唐瑶身患“再障”能存活17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了这一奇迹,药剂科同事们付出了无数心血。创造这一奇迹的过程,也是“药剂科精神”形成的过程。
对这一切,3年前到科里工作的汪海涛,看得最真切、体会得更深刻。一天早晨,小海涛看到黄刚脸色苍白、眼睛熬得通红,拖着上百斤重的药渣子在默默地干活,科里的老同志说:“完了,黄刚又蔫了,准是唐瑶犯病没钱住院了。”没谁动员,大家都十分自然地摸自己的口袋,30元、50元、100元、200元,把捐款交给辛大姐,没有人记录捐款人的名单、金额。王英华翻遍了衣兜,只翻出了23元钱,他把这些钱都捐了。中午吃饭时,他向别人借了一元钱,在院外买了几个包子充饥。老同志告诉汪海涛:“给黄刚捐款已成科里的规矩了,十几年来始终这样。”
汪海涛发现,黄刚只是一名煎药工,在科里是最苦、最累的工种,更别说谁有求于他。她还发现,药剂科的人,工资在医院里是较低的,自己精打细算到这程度,轮到给黄刚捐款,他们从不吝惜。汪海涛听说,这些年,秦桂英、王英华等人,每年都为黄刚捐款七八百元。
这是为啥?汪海涛一直在寻找答案。
不久,从同事那里听到的一件事让汪海涛不禁心动。2003年抗击非典时,市里给中医院下达任务,每天要熬制300副中药供应幼儿园。黄刚把正犯病的妻子扔给儿子、邻居照顾,十几天吃住在医院,每天熬三四百副药。4台煎药机昼夜不停运转,煎药室的室温始终在四五十摄氏度,黄刚、秦桂英身穿防雨绸工作服,热得受不了就轮班到屋外喘口气。老同志讲,1998年抗洪时,黄刚每天得熬制几百斤重的抗感冒中药,还要拎着上百斤的药桶,趟着水送到江堤上,给抗洪一线的解放军战士饮用。每天往返四五次,十几天下来,黄刚整整瘦了一大圈。
渐渐地,汪海涛似乎找到了大家17年间始终帮助黄刚的答案:对工作,黄刚爱岗敬业,大家服气;对妻子,黄刚爱得深沉,大家敬佩;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已经成为药剂科的传统,成为团队精神。
汪海涛回家常和父母说科里的事儿,父亲对她说:“遇上这么多好同事,是你的福分,多帮帮你黄叔,咱家的困难好克服。”汪海涛父母多年前下岗,家里每月全靠她800多元的工资。为了省钱,小海涛工作后也没穿过超百元的衣服、鞋子。每当黄刚遇到难处,小海涛都拿出一二十元捐款,3年间累计捐款1000多元。捐款,她心甘情愿。
今年“五一”长假后,人们救助唐瑶的事情,在中医院传开了。人们被黄刚、唐瑶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了,被药剂科同事多年帮助黄刚的义举感动了,很多人来到7楼病房,为唐瑶捐款。
5月16日,中医院党委发出为黄刚捐款的倡议,一个下午,全院员工纷纷捐款,总计7000多元。
爱,还在延续。这爱的阳光,点亮黄刚和唐瑶这对患难夫妻内心的希望,也让所有知道这段故事的人心头涌动热浪。
我们需要这样的和谐集体。
本报评论员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集体,在这里,质朴博大的爱呵护着弱者,让死神望而却步;这是一个和谐透明的集体,在这里,少有猜忌、暗算和倾轧,每一分子都可以敞开心扉待人做事;这是一个凝心聚力的集体,在这里,所有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生成一种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力。湿润我们眼睛的,不仅是以十几万元的爱心捐款挽留一个鲜活生命的义举,还在于这个集体中的每一分子,用行动明晰我们对集体乃至社会的认知和希冀。
集体之于个体,其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可以给个体以安全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并在关键时刻可以集众人之力助一人之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一个集体的纽带,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法律规则和利益关系。然而,在感受到竞争的残酷、攫利的艰辛乃至法律的冰冷之后,人们蓦然发现,自己发自内心地渴望来自集体的温暖与力量。这温暖,常让黄刚和唐瑶泪流满面,也模糊了我们的眼睛;这力量,在唐瑶身上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也让我们理清了对所处集体完整内涵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除了法律的规范之外,集体主义道德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集体需要经营。黄刚对亲人的挚爱、对工作的敬爱,感染了身边的人,更点燃了同科室同事乃至全院职工的大爱。但黄刚和唐瑶的不幸,只是激发和凝聚集体关爱的一个特殊的介质。因为固存于这个集体每一分子心中的,是最纯净透明的善良和最质朴可贵的友爱。他们秉着崇高的责任感,抱持对工作永远使不完的拼劲和韧劲,以及爱人如同爱己的博大胸襟,全力经营和缔造这个集体。也正是因为这些可爱而可敬的品质,才使关怀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使资助变为“不成文的规定”,使同甘共苦成为一种默契,使全力以赴的帮助成为无需任何回报的义务;才能敞开充满集体力量的大爱胸怀,将大爱的定义在平凡点滴中一次又一次做出完美的诠释。正是17年的共同经营,使友爱和互助升华为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积淀成可贵的“药剂科精神”,成为这个集体的宝贵财富。而这样的集体精神一旦形成,便会生成比法律更强大的教化作用,使药剂科这个集体能17年如一日、三茬药剂师无一例外地濡染和持守这个集体的行为准则。
5月,我们曾传颂“阳光拥抱脑瘫男孩”的故事,一个由十几岁孩子构成的“阳光集体”,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未来的希望;今天,我们讲述“药剂科的故事”,一个完全由濡染社会风雨的成人构成的集体,更让我们看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能。个体组成集体,集体构成社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以大爱的胸怀和正确的荣辱观来指导行动,努力缔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集体都能变成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体;如果每个集体都能秉承“团结友爱、诚信敬业”的精神,我们所建设的社会必将是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