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哈夏,打造文化名城的平台—写在第28届“哈夏”音乐会开幕前夕(上)
2006-08-02 09:15:0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李鸿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日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文化而立,因文化而兴。而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无疑是城市的血脉。这个夏天,哈尔滨的血管里将再次奔涌起激越的热流,音乐会让这个城市沸腾。

  千年文脉积淀音乐底蕴

  风光秀美、水土丰腴的哈尔滨是一座有着优良音乐传统的城市,音乐是哈尔滨的骄傲。千百年来,女真、朝鲜、赫哲、鄂伦春等能歌善舞的民族,曾经与他们的音乐艺术一起活跃在这片土地上。从19世纪开始,流行东北的二人转艺术也把这里当成重要的演出“码头”和演员集结地。20世纪初叶,几十个国家的十几万侨民曾在这里生活,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侨民把自己国家或民族的音乐艺术带进了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外国音乐传入我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尔滨又迎来了党从延安派来的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这些充满革命激情和青春活力的文艺战士,为哈尔滨的音乐事业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注入了新鲜血液。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步伐,哈尔滨的音乐艺术事业不断蓬勃发展,走出一大批活跃在乐坛上的歌唱家、演奏家、词曲作家,诞生了众多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音乐作品。

  “哈夏”助推“文化立市”

  1958年,哈尔滨的音乐工作者组织举办了“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周”,这便是“哈夏”的前身。196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哈尔滨音乐活动周”固定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自此,“哈夏”逐渐走向全国,与“上海之春”、“羊城音乐花会”齐名,并称三大音乐盛会。

  1994年,第22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组委会决定将“哈夏”改为每两年一届。1996年,文化部开始与市政府联合主办,“哈夏”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文化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自第23届“哈夏”以来,相继举办了全国声乐比赛、全国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全国声乐新人新作比赛、全国合唱比赛、全国艺术歌曲比赛、全国流行音乐新人选拔赛等国家级赛事或调演。这5届“哈夏”的成功举办,不仅推进了哈尔滨以音乐为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的建设,同时也加快了全国音乐活动基地的建设步伐。

  如今,坚持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并重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不断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我国音乐事业和哈尔滨城市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哈夏”在“文化立市”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迈向国际化提升竞争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一大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和经济呈现了加快融合以至一体化的趋势,“文化力”的作用日益显著。因而,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看就是它在文化上的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国内各大城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哈夏”因其日益成为一个文化与经济有力融合的平台,为哈尔滨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提升了竞争力。

  即将开幕的第28届“哈夏”在继续坚持以往的“国家级水平、群众性参与”的特色外,更注重拓展“国际化方向”。本届“哈夏”适逢第一个中国·俄罗斯年,俄罗斯闻名世界的国家芭蕾舞剧院等艺术团将参加本届“哈夏”演出。他们的加盟不仅为“哈夏”增添了浓郁的异国情调,也为俄罗斯年增光添彩。此外,美国音乐家、法国钢琴家、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的演出不但为“哈夏”成为国际级音乐盛会加码,更是“哈夏”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作用的显现。

  提升素质打造文化名城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目的是立人。文化对每一个人都具有施加影响和进行教化的功能,深刻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性格情操和行为方式。因此,用先进文化育人,是提高市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文化名城的根本手段之一。而“哈夏”正是在高雅音乐潜移默化的陶冶中充分发挥文化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用音乐文化育人,从而逐渐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使广大市民拥有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已经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个以“国际化方向、国家级水平、群众性参与”为特色的音乐盛会,就是一座城市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名片,也是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良好形象的最佳平台。

  第28届“哈夏”,将再次亮出哈尔滨绚丽的名片。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