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巍倾诉往事
中午12时许,在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心理访谈》节目编导宁峰峰的带领下,姜巍、李姨和记者一起来到位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旁边的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准备录制节目。虽然已经有过一次到央视录制节目的经历,但姜巍仍然显得紧张、兴奋,她坐在嘉宾席上东张西望熏好奇地看着工作人员在演播室内穿梭忙碌。
13时左右,主持人与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杨凤池教授一起走进演播室,节日录制正式开始。
在主持人的询问下,姜巍回忆了她与妈妈一起在小屋生活的一些片段。起初,还有些紧张的姜巍,在主持人和杨教授的耐心引导下,渐渐消除了紧张情绪,语言也随着流畅起来了。当说起与妈妈的感情时,姜巍眉宇之间流露出一丝难以言表的复杂感情。她说,妈妈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且教她读书、写字,但是妈妈限制了她的自由,精神病发作时还暴打她。因此,她对妈妈的“怕”远远大于了爱。
说到这里,姜巍低下了头,沉默了许久。
李姨谈姜巍
“虽然姜巍现在已经十七岁了,但是她从小被精神病妈妈关在小屋里,一直没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缺乏社会实际经验,因此她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主持人在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围绕姜巍从小屋被解救出来的一年中的种种表现,让记者与李姨谈了对姜巍目前发展状况的各自看法。
李姨说,在与姜巍生活的十个月里,她从来没有把姜巍当成十七岁的女孩。在她眼里,经常撒娇的姜巍始终是一个十一二岁、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比如,姜巍经常学小猫、小狗叫;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发小孩子脾气,只要顺着她的脾气,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她就会好的;姜巍有时想法非常奇怪,常常把玩笑当成事实,也经常因此而生气。李姨说,有一次,姜巍的班主任老师肚子痛得直哭,姜巍非常担心。李姨看到她焦急的样子便开玩笑说:“你对老师那么好,老师哭了,你怎么没哭啊?”没想到这句话惹得姜巍号啕大哭,直奔门外。后来李姨发动左邻右舍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她。
李姨说,姜巍从来不强嘴,即使对别人说的话不满意,也是气嘟嘟地撅起嘴不吭声,很少与外人表达内心感受。
记者眼中的姜巍
记者在谈到姜巍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别时,表达了与李姨不同的看法。
在记者眼中,姜巍有着一颗忧郁脆弱的心灵。她喜欢背诵感伤的《水调歌头》、《虞美人》,也经常因为一些文学作品中生离死别的场景而潸然落泪。记者认为,仅仅用哄小孩的方式来教育姜巍是不够的,还要经常和她进行深层次的心灵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她身心的健康地成长。何况姜巍的理解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孩子,所以教育方式也应该相应改变。
专家为姜巍人生发展献良策
在充分了解了姜巍从小屋被解救出来一年后,身心成长状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的基础上,主持人就“到底应该把姜巍当成十七岁的孩子,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来教育、引导,才能使她向正常健康方向发展”这个核心问题,与杨教授展开讨论。
“与李姨生活密切,但又不太融合,是姜巍教育工作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杨教授说,当被询问为何不愿意与李姨交流时,姜巍低着头说,因为李姨不理解她。为了让姜巍有一个直观的概念,杨教授与主持人为姜巍现场进行演示:主持人问杨教授“最近瘦了,是不是有些不舒服”,可是不论主持人怎样发问,杨教授都不回答。看到两人的表演,坐在一旁的姜巍大笑起来。杨教授问姜巍:“如果让别人了解,必须要主动与之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被大家所理解。”
杨教授说,姜巍是一个有着特殊经历的女孩,她从小与非理性、非正常,混淆理想与现实的精神病母亲一起生活,其生长发育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从她目前的成长状况看,尽管她的举止言谈、思想表象与十七岁的孩子不尽相同,心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存在差别,但是可以确定,姜巍是一个很正常的孩子。在小屋生活中,姜巍的生理年龄在不断成长,但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心理年龄的发展与生理年龄的增加不同步。因此,她的一些像小孩子的做法是很正常的。
如何使姜巍的心理年龄逐渐与生理年龄协调发展呢?杨教授说,让她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十多年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课题,教育引导姜巍走向人生发展的正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在与精神病母亲生活的日子里,母亲不会接受姜巍的意见,因此长此以往,就使姜巍养成不愿意向他人倾吐内心感受的习惯。加之她又缺乏现实生活的磨砺,心灵很脆弱,因此在教育她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经常征求她个人的意见,尝试着用她可以理解的现实与她能接受的事物来开导她。
15时30分许,两个多小时的录制结束。随后,李姨就一些教育姜巍的细节与杨教授做了简短的交流。李姨说,杨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为她今后与姜巍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姜巍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姜巍也表示,通过这次节目,她明白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性,今后她要尝试着与人主动沟通,逐渐地融合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