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0日电 题:背负责任成长 书写奉献人生--记助学工程受助者于海波
记者 印蕾
“我的存在,在别人的记忆里。我存在的意义,在我走过的路上。”他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
今年6月,他走出吉林大学的校门,放弃了到沿海发达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选择去了只有3万多人口,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自良镇政府工作。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毕业了我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他叫于海波,曾作为贫困大学生,受到黑龙江省西部开发“一加二”助学工程的资助。
于海波出生在黑龙江省宝清县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中还有一弟、一妹,一家人靠仅有的几亩地为生,生活异常艰难。父母平时省吃俭用,供于海波兄妹三人上学。看着辛勤劳作的父母,于海波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报答父母。
就在于海波上高中那年,由于家里收成不是很好,三个孩子上学负担过重,父母含泪让妹妹辍学,后来,弟弟也辍学回家,帮助家里种地维持生计。背负着全家人希望的于海波更加努力学习。2002年8月,于海波收到了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得知这个消息后,于海波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的夙愿终于实现,悲的是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也就是在这一年,黑龙江省被中央纳入“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于海波幸运地得到了黑龙江省西部开发“一加二”助学工程的资助。
“我是得到资助才得以上大学的,我也要去帮助那些困难的人。”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之余,当选为班长的于海波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于海波听说了西部志愿者活动,了解到西部地区的贫困,需要很多人去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临近毕业,同学们都在忙着找工作,因为所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身边的同学都愿意选择到大城市大企业,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此时的于海波却忙于查询有关应征西部志愿者的信息。
今年4月的一天,学校的辅导员告诉他,广西玉林市容县自良镇政府到学校招聘镇政府干部,那个地方虽然不属于西部,但经济也很落后,也需要一些人才。当时,上海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已经向于海波抛出了橄榄枝,这份工作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吻合,待遇也很优厚。但于海波还是拒绝了上海这家公司的邀请,专心参加自良镇政府的考试。
7月,于海波正式到自良镇政府报到。这是一个面积只有104平方公里,3.75万人口的小镇。当地多为山地,每个农民平均只有3分地。一张桌子,一张木床是镇政府为他配备的全部家具。为了省钱,于海波只买了一床被子,铺在床上,晚上只盖一个小毯子。午饭和晚饭,每顿饭只有一个菜,菜里很少有肉。
于海波说,虽然去之前他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地的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艰苦。去广西的时候,他带了一个随身听用来打发时间,但他走了好远也没有买到磁带,唯一的“高科技”产品也失去了作用。这个季节,卧室很热,下班后,在有风扇的办公室,于海波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了解到的群众的生活情况记录下来。
除了记录民情,利用下班时间学习方言现在成了于海波每天的必修课。当地多数人都不会说普通话,而他又听不懂当地方言,沟通起来非常困难,语言障碍也是于海波要攻克的难关。
当地经常会发生山体滑坡,于海波每天跟随当地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告诫山下的村民注意安全。两天前,发生山体滑坡的时候,一家农户被埋在了下面,他跟随当地干部一起赶到现场进行救助,他用镐铇、用手扒,磨坏了十指。
从偏远山村走进大学校门,又从“象牙塔”走到贫困山区,于海波说,我愿意把青春献给贫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