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3日电 2002年,我省被纳入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开始资助一些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为了把国家的关怀传递给更多的身处贫寒中的优秀学生,在此基础上,我省实施了西部开发“一加二”助学工程,即在中央资助的基础上,省、市(地)再增加资助相应数量的,当年考入全国重点高等院校或省属重点高校的,品学兼优、家庭贫困,无力完成大学学业的本科学生。当年,我省资助了253名贫困学生,截至今年,共资助贫困学生近千名。
今年,我省第一批受到资助的学生已经毕业,他们将奔赴全国各地工作。近日,记者对部分毕业的学生和在校学生进行了采访,他们都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
曲晓星:打工帮助贫困学生
“我不是太阳,不能给每个人温暖,但我可以做一颗星星,为夜行人照亮前方的路。”曲晓星2002年受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走进西南大学校园。进入大学后,她省吃俭用,勤工俭学,把打工赚的1000元钱捐赠给了母校。学校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曲晓星助学基金会”,帮助了更多贫困学生……
曲晓星家中五口人,父母、姐姐和弟弟。父母体弱多病,没有固定工作,靠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家中经济拮据,但父母坚持供他们姐弟三人上学。看到辛苦的父母,曲晓星立志要考上大学,不让父母再在严寒酷暑中为了生活而奔波。
2002年,曲晓星拿到了西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她恨不得马上飞到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但回到家中看到父母每天拖着病体,还要去给造纸厂扒树皮赚钱时,曲晓星沉默了,家里实在承担不了这笔费用。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曲晓星得知我省被纳入“西部助学计划”。在申请后,经过审核批准,她获得了国家的资助,顺利地走进了大学校园。
曲晓星说,自己是幸运的,在为学费苦恼时,得到了资助,但她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帮助,她要回报社会,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进入大学校园后,她利用业余时间打工,靠发传单、做家教赚取生活费。在攒够1000元钱后,她迫不及待地将这些钱邮回了母校,希望帮助那些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收到这笔资金后,成立了“曲晓星助学基金会”,被曲晓星这种精神所感动的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目前,基金会已帮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今年毕业后,曲晓星被山东省一家生物制药厂录用。曲晓星说:“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伸出手,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校园。”
王子二:把爱带回家乡
出身寒门从不气馁,面对挑战从不退缩。这就是我省得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王子二留给人的印象。在学校,他参加了西部助学社团,组织同学们捐款,资助更多贫困学子。
王子二出生在佳木斯市的一个农民家庭,与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过着贫困的生活。姐姐在小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因家中生活困难错过了治疗时间,成了聋哑人。王子二从小知道,只有刻苦读书,才能走出贫困,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就在他上高中二年级时,母亲发生了车祸,摊卧在家中。挂念母亲的王子二经常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回家看望母亲。结果在期末考试时,他从年级前10名跌到60名。不了解情况的老师认为王子二贪玩,把成绩单邮到了他家。母亲看到成绩单后哭了,认为自己耽误了儿子的学习。
从那以后,王子二明白,自己的进步就是给母亲最大的欣慰。他全心投入到学习中,于2002年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
大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他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学生”称号。
在学习上取得成绩的同时,王子二认为,自己的未来是国家给的,要尽量为别人创造更好的未来。当听说西藏林芝第一中学有一名学生上不起学,他马上组织同学为这名学生捐款。2005年,他和学校其他省份受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的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爱心捐助”活动,收集同学的一些不用的衣物、书籍等,通过民政部门捐给困难学生。令人欣慰的是,除了衣物、书籍,他们还收到了4500元捐款。他还资助了绥滨县的一名贫困学生。
现在,王子二已经毕业,被学校保送读硕士研究生。他说,他会一直关注家乡的贫困学生,将更多的爱带回家乡。
秦明:把爱传递下去
他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贫困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后被保送读硕士研究生。2005年,在他和其他贫困大学生的努力下,我省部分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成立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资助同学长春同学会”。
他就是我省被纳入西部助学工程后,第一批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秦命。
秦明出生在三江平原上的友谊县。1995年秦明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家中生活困难,爷爷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当时,因工厂效益不好,父母双双下岗,家中的生活更加清贫了。
在秦明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为了他将来有发展前途,想花钱把他转到重点中学读书。但懂事的秦明坚决不同意,他知道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坚信,只要自己勤奋、努力,肯定会有收获。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重点高中,这也离他的大学梦更近了一步。
2002年,秦明如愿以偿,以610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
虽然学习紧张,但他还是经常组织同学做一些能够帮助他人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自己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2005年,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了解到,我省受到资助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于是,和几个比较早受到资助的同学商量组织同学会。2005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长春同学会”成立了。
同学会成立后,他们首先选择了孤儿院,用平时打工赚的钱、省吃俭用节省下的钱,给那些孩子买学习用品,辅导孩子学习。秦明说,“我们都是受到过国家帮助的人,要通过同学会,把爱传递下去。”
于海波:青春献给贫困山区
“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今年,曾经受到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捐助的我省贫困大学生于海波从吉林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到南方企业工作的机会,主动到了只有3万多人口,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自良镇政府工作。10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广西的于海波。
于海波出生在宝清县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人靠仅有的几亩地为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虽然父母都是农民,但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供于海波兄妹三人上学。看着望子成龙的父母,于海波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
就在于海波上高中的那年,由于家里收成不是很好,三个孩子上学负担过重,父母含泪让妹妹辍学了。后来,弟弟也辍学在家,帮助家里种地维持生计。背负着全家人众望的于海波更加努力学习。2002年,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得知这个消息后,全家人为之欣喜了一阵后,为学费犯了难。后来,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将其纳入了我省西部开发“一加二”助学工程,负担他的学费。
“我是得到资助才得以上大学的,我也要去帮助那些困难的人。”进入大学后,作为班长的于海波在学习之余,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于海波听说了西部志愿者活动,知道了西部地区的贫困,需要很多人去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当时,很多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因为他们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所以,同学都希望去一些大的企业,找一个高薪的职位。但此时的于海波却忙着查询有关西部志愿者的情况。
今年4月的一天,辅导员告诉他,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自良镇政府到学校招聘镇政府干部,那个地方虽然不属于西部,但经济还很落后,需要人才。当时,上海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向于海波抛出了橄榄枝,这份工作正好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吻合,而且工资也不算低。但于海波拒绝了那家公司的诚聘,专心参加自良镇政府的考试,选择了这份每个月750元工资的工作。
7月24日,于永波正是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自良镇政府报到。一张桌子,一张木床是政府为他配备的生活用品。为了省钱,他只买了一床被子,铺在床上,晚上就用一个小的毯子盖在身上。
于海波说,虽然去之前他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地的情况远比他想像的要艰苦得多。
当地经常发生山体滑坡,他每天跟随当地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告诫山下的村民注意安全。于海波说,他一定认认真真做事,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