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部分地区粮食有不能成熟风险 专家疾呼多手段促早熟
2006-08-14 07:49:0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于莉莉 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4日电 目前,省农委紧急召集我省知名农业专家,就当前粮食生产可能面临的不能成熟危险建言献策。会上,专家们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对后期的科学预测,让人准确知晓当前农业生产的形势。

  如不马上促早熟 局部地区严重减产不可免

  干旱、低温、寡照、冷害,到目前,今年我省农业生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不利气象条件,总体看形势趋好,生育进程基本达到常年水平;但局部地块仍存在生育期延迟的现象。

  省农委副主任王兆斌不无忧虑地说,连续两年的“自老山”,加之玉米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致使农民种地胆子越来越大,晚熟品种大面积增加。为求高产量,越区种植现象在各地均有所抬头。这部分地块和品种一旦发生早霜,就有贪青上不来的危险。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粮食生产。不容乐观的是,不仅是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都存在贪青难熟的风险。由于播前干旱,播期延后造成出苗晚,整个生育期拖后,大豆在三大粮食作物中表现程度最重。就喜光喜热的水稻来说,个别地块目前还没有齐穗,与正常相差近半个月。我省北部麦豆主产区如果后期遇到早霜天气,—将面临不能成熟的危险。

  目前正是玉米、水稻灌浆的关键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业专家认为,从现在起如不积极采取促早熟措施,将会造成严重减产。

  玉米:当务之急是放秋垄除空秆

  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张相英说,当前形势严峻,应动员组织农民,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追施叶面肥,促进果实硕大、籽粒饱满,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和质量等级;防治病虫害,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而8月中旬及时放秋垄,拿大草,不仅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地温,消灭杂草,增加透光和通风,提高光合作用,还可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对促进玉米早熟、高产作用显著。科学地浇水、排水也是后期促早熟的一个有效措施。

  据介绍,开花授粉期是玉米需水最多的时期,也是增加粒重,实现高产的关键时刻。试验表明:灌浆期灌水,玉米可增产13%—25%。但是,玉米耐涝性较差,一旦灌水过多会出现涝害。因此,当前有秋旱现象的地方要注意浇好攻粒水,经常保持田间湿润;而出现内涝和积水的地块,则应立即排水。为促早熟增产,对确已不能成穗和不能正常成熟的小穗,应及时拔掉或去除;底部老化、枯黄的叶片,也要及时打掉,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减轻病害侵染和减少养分消耗。

  针对今年情况,专家建议,要将玉米常规促早熟措施——站秆扒皮晾晒坚持好,同时可以针对情况适时晚收、带秆收获。可在下“酷霜”前1—2天把玉米割倒,集中放成“铺子”进行后熟,提高产量及质量;对贪青晚熟的地块,可在收获前15天,将玉米脱水剂喷施于玉米一侧棒三叶处,以增加干物质向籽粒运输,促进玉米提早成熟。对实在无法成熟的贪青晚熟玉米,要及时进行青贮,使其变成养殖业储备优质饲料。

  大豆:拔净大草抗旱排涝是关键

  我国著名大豆专家、省农科院教授刘忠堂对大豆的促早熟给出了五个建议:加强田管拔大草,适时追肥增营养,抗旱排涝增粒重,防病灭虫减损失,适时收获提品质。

  大豆生育后期,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杂草生长发育快,与大豆争水争肥,非常影响产量。因此,必须在草籽成熟前拔一遍大草,既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早熟,又能减轻下年草荒。

  叶面追肥是为大豆结荚和鼓粒期补充营养、加速生育进程的一种有效措施。为让肥效达到最好,要在初荚期及时追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同时,在大豆鼓粒成熟期,“管”好水也非常关键。如秋季遇旱无雨,应想办法及时浇水,以水攻粒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明显作用;而对低洼易涝地块,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植株正常生长。

  水稻:三管齐下促早熟

  用肥管水防早霜,对当前水稻促熟增产的技术要点,省农科院栽培所研究员张凤鸣归纳了三个方面。他说,叶面喷肥对促早熟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如何选好肥、用好肥很关键。

  张凤鸣说,当前水稻促熟,应着重喷施磷、钾肥和微肥。也可喷洒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和分裂,提高结实率。此外,要重视喷施磷肥和硼肥;缺氮田块可在配制好的磷肥溶液中添加适量尿素混喷。

  科学灌水则是指浅、湿、干间歇灌溉,以干为主,一般灌3—5厘米水层即可,待落干再灌。井灌区应采取设晒水池、延长灌水渠、渠道覆膜等井水增温技术,避免井水直接进田。割净田埂杂草,防治病虫害,保证阳光直射水面,提高水温。一般抽穗后35天方可停水。

  与此同时,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人工防霜准备。在预报有霜出现的时段前,组织人员对低洼地、贪青晚熟的地块,采取烟熏等办法人工防霜。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