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献血小屋安身难折射商业利益与公益事业冲突
2006-08-15 06:35:0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东 杜贵波 金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在哈尔滨建设街的献血小屋,设备齐全、区域设置合理、服务热情,成为众多无偿献血者的首选。 金雷/摄
在哈尔滨建设街的献血小屋,设备齐全、区域设置合理、服务热情,成为众多无偿献血者的首选。 金雷/摄
  一女士在建设街上的献血小屋内轻松地献血

  东北网8月15日电 题:哈尔滨献血小屋何处安身? 

  王军手里拿着审批表,一脸的茫然与无奈。

  作为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办公室的副主任,王军难以接受的是政府行政命令如同一纸空文,公益事业在某些商家眼里成为赢利的阻碍。

  在这张哈尔滨市南岗区城市管理局在2005年8月1日批复的审批表上清楚地写着:哈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可使用南岗区学府路与学府四道街交口处25平方米的用地,期限为一年。如今,使用期限已经过去,可王军他们为在此建立固定献血点而制作的小木屋,却依然悄无声息地躺在加工厂里。

    美好愿望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让直径0.1毫米的针头插到自己青色的静脉上,让鲜血无声无息地流出,在某个时日输送到不知名的人身上。如何回报那些毫无所求的献血者呢?在王军他们看来,惟一能做的就是给献血者创造一个温馨、静谧的献血环境。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承担着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医疗单位的供血任务。哈尔滨市每天的临床用血量约为6万毫升至8万毫升,且需求量还在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血站血液来源主要靠建设街等商业区设立的两个固定采血点和5台献血车采集的无偿献血。

  采集后的血液须放置在恒温箱内。可一辆采血车可供使用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加上要放置化验、采血等设备,根本无法分设采血、检验及等候区,采集的血液必须由工作人员在几小时内转存到血库内。

  采血车所需电力全靠发动机供给,噪音非常大。一次一名大学生在献血时突然晕倒,医护人员急忙停止采血,过了好半天,这位学生才苏醒过来。医护人员说,初次献血者都有一定的紧张心理,加上这里噪音过大,献血者心理负担太大,才会晕过去。

  2004年10月,王军和他的同事在建设街上设立了18平方米的固定献血小屋,这里平均每天接待无偿献血者约200名。固定小屋是血站血液来源的主力,哈西服装城地区的献血车则是另一主力。服装城位居学府路,周边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一直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他们献出的血占全市献血总量的28%。

  为改善献血环境,2005年初,哈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向哈市城管局提出申请,拟在服装城地区设立一处固定献血小屋。同年8月1日,拿到审批表后,王军立刻与香坊区一家木器加工厂联系,打算用香港红十字会捐赠款,制作一个面积25平方米的木制小屋。

  不到一个月,小屋建成了。王军他们看着原木色的小屋非常高兴,大家商量着给小屋刷什么颜色的漆,该在什么地方放置哪些设备。但是王军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小木屋根本无处安身。

    遭遇拒绝

  从木器厂出来,王军兴冲冲地来到哈尔滨市服装城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瑞接待了他。当得知王军要使用学府路与学府四道街交口处25平方米用地的时候,身材魁梧、梳着小平头的王明瑞显得有些不耐烦,“服装城是南岗区跃进乡翻身村的集体企业,企业是要讲效益的,在这儿让你们停放采血车就已经是提供方便了,根本没有必要设立小屋,至于接电源,那就更不可能了。”这个昔日的翻身村村委会主任,在商海打拼多年后越发显得精明、干练。

  回到服装城门前设立的采血车上,王军的同事们看到他失望的样子,纷纷安慰他:“没关系,王主任,等啥时候有空,你再跑一趟,没准儿哪天王明瑞心情好了,就给咱接电了呢!”

  王军看着四名医护人员在狭小的空间忙碌着,连转身都有些困难,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打开车门想透透气,烧烤的油烟味儿和着小贩的叫卖声飘进车内,他连忙关上了门,将目光投向了窗外。三名十八九岁准备献血的青年在外等候,不多一会儿,他们就被烧烤的浓烟呛跑了。

  这一切更加坚定了王军建立献血小屋的决心。一次不行,两次。没有时间去就打电话沟通,可无论王军怎样努力,面对的都是王明瑞的拒绝。

  那么,这块25平方米的地果真属于哈西服装城吗?2005年8月,哈市城管局市容处的同志经过实地考察,认为该处属于公共用地,不占用人行道,血站完全可以在此处设立献血小屋。

  2006年7月7日,报社收到了黑龙江大学阳光志愿者社团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小贩的叫卖、刺鼻的油烟、飞扬的尘土,在这样的环境下献血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渴望建立一个固定的献血小屋。因为献血小屋内部宽敞,卫生安全。在小屋献血会有温馨的感觉。学府路上要有这样的小屋,大学生无偿献血的脚步必定更加坚定。”

  一年来,南岗区政府有关部门也曾找过王明瑞协商此事,但都被他一口回绝。理由很简单:服装城是村办集体企业,他是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两种命运

  建设街献血小屋的设立得到了各方支持。据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林刚介绍,建设街上的献血小屋得到了城管部门的审批,同时附近的大世界商厦积极为小屋提供了工作用电。走进建设街献血小屋,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布置得非常人性化,采血、检血等设备放置整齐,无菌区、操作区、储藏区等区域设置合理,加上工作人员热情的服务,小屋便成为无偿献血者的首选。

  在小屋里,献血者们在献血的同时可以闭上眼睛听着舒缓的音乐。正准备献血的赵先生说,他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献血,五年来已经献了近4000毫升的血。想到可以帮助别人,觉得挺欣慰、挺自豪的。“本来我家住在保健路,到服装城那儿献血更方便,可是那太嘈杂了,非常影响心情。这儿的环境好,安全放心,听着舒缓的音乐心情特别放松。哈市要是多设立几个这样的献血小屋,对献血者也是一种关怀。”献完血的赵先生一边喝着饮料,一边说。在此工作的护士介绍,在爱心献血屋这样温馨的环境里,初次献血者的紧张情绪会很快消除,在了解了无偿献血公益行动的重大意义后,很多人还会带着自己的同学、朋友和家人一起到这里来献血。

  王军已在血站工作整整十年。这十年中,他组织过多次献血,每一次,他都会被感动——

  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北京用血告急,哈尔滨市民纷纷到采血点和采血车无偿献血,人数攀升到平时的二至三倍;今年7月28日,一名来哈打工妇女不慎受伤。抢救中,医生发现这名妇女是罕见的AB型RH阴性血,急需1600CC血液进行手术。得知此事,一位大学生、一位个体户和一位来自双鸭山的好心人,为这位妇女献上了救命的鲜血。

  在哈市,许多市民喜欢用无偿献血的方式来纪念结婚纪念日、生日等。近半个月,献血车和献血小屋每天平均要接待献血者300人次左右,其中,一次性献血400毫升的市民就占80%以上。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就可以完成当天的计划采血量,提前收工。

  大爱无声,而我们却连立起一幢小屋也做不到。

    公众声音

  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这个人口近千万的特大型城市,难道就真的容不下一个25平方米的小屋吗?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元认为,无偿献血者奉献社会的精神值得提倡发扬。献血小屋的设立对献血者来说是件好事,建公益小屋更不会牺牲企业利益。小屋的设立可能让商家没有得到经济利益,但商家如果能够利用这个契机,就可以打响自身品牌,公益性与商业利益并非矛盾。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姜鸥说,公益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市民在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更能体会到肩负的责任。献血小屋的设立是公益事业在当今社会的缩影,作为商家来说,追逐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在回馈社会的过程中,也要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

  市民刘士华表示,献血小屋面临的尴尬境地说明,在商业利益与公益事业的冲突中,后者往往处境艰难。商业利益与公益事业融合发展,这代表着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奉献的脚步,不会因困难而停止;奔涌的血液,也不会因冷漠而凝固。到现在,王军和他的同事们还在为设立小屋而奔波努力。他们相信,有那么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支持,小屋一定会找到立足之地。

  也许看到这组数字,你会被深深打动:2005年,哈尔滨血站实现了无偿献血不足20%到100%的转变,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五位,临床供血100%来自街头自愿无偿捐献。

  即便如此,现实却不容回避——建设街上的献血小屋也身处困境。2005年6月,小屋使用权便已到期,目前正在等待再度审批。

  

  

  

 

责任编辑: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