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6日电 1982年从哈尔滨玻璃三厂下岗的王金萍,丈夫因病一直无正式工作,家里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自己又患有较重的风湿病和心脏病,生活十分窘迫。王金萍十几年来一直靠给人擦车、扫大街、帮人接送孩子为生,但每个月仅赚200多元钱入不敷出,慢慢地欠下了5万多元的外债。2002年,王金萍毅然卖掉自己的住房,用还债后仅剩的两万多元钱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了一个馒头店。
起初,她总是掌握不好发面的时间、配料等,不是碱大了就是碱小了,有时候蒸出来的馒头又黑又硬,无人买,经常是蒸出一锅馒头,得剩下一大半留着自己家人吃。为此她参加了面食培训班,办理了下岗职工小额贷款,购买了和面机等设备,并增加了面食品种。很快,她的面食质量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附近居民都说:“金萍家的馒头、花卷、豆包个大、分量足,还好吃,从不往面里掺杂使假。”
生意红火了,王金萍想到了那些下岗姐妹。为此,她聘用了多名下岗职工,让她们轮流学着做面食,学手艺。一些人学会手艺后,要自己开面食店,王金萍全力支持。就这样,王金萍在自己的小主食店里先后安置了70多名下岗职工,培养出了5名个体面食小老板。她的面食店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就连郊区、大庆等地都有人专门在她的店里预订主食。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