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6年跨越30年技术差距 哈电集团依托三峡工程迈上自主创新路
2006-08-17 16:35:5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7日电 哈尔滨电站集团在三峡工程中,成功实现从左岸机组分包商到右岸机组独立承包商的飞跃,不仅具备自主设计、制造、安装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而且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尽展风采。

  哈电集团在三峡工程中递交了一份以重点工程带动自主创新的崭新答卷。

  用市场博取外国先进技术

  成功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是再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三峡工程的两个世界之最———“难度最大、订单最大”,为我国运用工程筹码,博取外国公司先进技术创造了可能。“以市场换技术”为哈电集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土壤。

  三峡工程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三峡电站单机容量70万千瓦,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直径最大、重量最重的机组。三峡左岸14台水轮发电机组的一次性采购合同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机组采购项目。这块“蛋糕”令跨国公司垂涎三尺。介入三峡电站建设,既能抢占装备技术的制高点,又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审时度势地提出,三峡工程左岸电站机组面向国际市场招标采购,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制造业水平。据了解,外国制造厂商在三峡工程中答应并承诺“三个必须”:投标者必须同意与中国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全面转让核心技术,培训中方技术人员;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不低于合同总价的25%,14台机组中的最后2台必须以中国企业为主制造。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提升自己的机会来了。

  6年跨越30年技术差距

  机会就在眼前。为了争取成为技术承接方,抢占未来市场竞争制高点,哈电集团摩拳擦掌,全力投入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

  在三峡左岸水电机组项目招标中,哈电集团作为国内的实力企业,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挪威KB公司和瑞士ABB公司联合投标。阿尔斯通公司作为投标主体,哈电集团作为分包方参加,取得了8台70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制造合同。

  在这8台机组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哈电集团注重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模型转轮能量、稳定性等主要指标上实现了创新,具备了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三峡左岸承担的机组和核心技术部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平。

  通过参与三峡左岸8台水轮发电机的分包制造,哈电集团消化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积极推进二次创新,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峡右岸机组水轮机转轮,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与国外30年的技术差距,完成了从分包商到独立承包商的重大角色转变。

  装备制造业整体崛起

  三峡工程使哈电集团迅速成长起来。

  在独立进行三峡右岸4台机组设计制造过程中,哈电集团又把自主研发的空冷技术应用到大型水轮发电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包揽了国内所有空冷技术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制造任务。

  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哈电集团自主开发的构皮滩水轮机模型转轮在瑞士洛桑试验台通过验证,最高效率达95.17%,居世界领先水平。技术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哈电集团相继签约了龙滩、小湾、拉西瓦、构皮滩等30台700MW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合同,囊括了国内所有巨型水力发电机组设备的制造合同。

  令人欣喜的是,围绕三峡产业链,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已成整体崛起之势。哈电集团与东方电气集团在大型水轮机制造领域齐头并进;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先后完成了三峡水轮机所用大型毛坯件的研制……三峡工程,推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

  从三峡工程中人们看到,中国正在冲出廉价鞋、打火机之类“中国制造”的低端藩篱,向发展高端装备业之路昂首迈进。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