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8日电 题:三招应对新农村建设金融困境
观点
建设新农村,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不可或缺;然而,我省此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相应而有力的举措。
现状
(一)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极度弱化。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使得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大幅撤并,所剩的农行营业机构基本存在于大集镇,且现有设置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发放权也全部上收;邮政储蓄不具备放贷业务,使得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信贷扶持完全集中于农村信用社。由于新增设营业机构的高成本以及我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利等综合因素,使得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不敢触及和介入,形成农村信用社"一社支三农"的格局,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农村金融市场得不到充分显现。
(二)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使得农村信贷需求的增加与实际资金的供给矛盾突出。由于邮政储蓄及国有商业银行具备畅通的结算渠道吸引了大量农村资金,这部分资金完全上划,根本无法发挥"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扶持作用。邮储资金的分流不仅削弱了直接可用资金的整体实力,同时为农村信用社设置了筹集支农资金障碍。
(三)农村信用环境弱化,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功能。信用意识偏低、恶意逃废债现象严重、农村金融的合法债权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有效保障、个别地域内的行政干预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信贷扶持的品种上,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的扶持上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不敢贸然向其发放贷款。这种结果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全方位的整体发展。
举措
(一)力促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第一,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把农村信用社培育成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第二,按照商业化原则,快速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扩大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的范围,这样,既能增加农村金融新的服务增长点,又能使农村资金最大限度的回流。第三,对国有商业银行,给予积极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其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市场新领域。第四,积极引导外资银行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这样既可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又可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实现有序的竞争机制。
(二)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形成以地方党政建设为主、司法部门强制手段为辅、农村金融部门扩大宣传为补的"三位一体"的信用环境建设网络,努力构建诚实守信、规范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为农村金融全方位地开展信贷服务提供可以依赖的外部条件。
(三)创新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品种。各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的需求特点,持续加大对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品种新领域的开发和创新,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尽可能的丰富和扩大涉农信贷服务的品种和范围,真正满足农村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