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盐碱地上“种”工厂 大庆红岗区平均五天落户一家企业
2006-08-21 09:59:4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忠斌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1日电 位于大庆油田主产区的红岗区,区属人口只有3万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仅有1.1平方公里,发展工业空间十分狭小。然而,仅仅5年时间,红岗区工业企业数量就由2001年的82家发展到目前的462家,平均每5天就有1家企业落户红岗。

  2005年工业产值实现56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4亿元,均比2001年增长4.8倍,年均增速高达34%;全口径税收实现2.5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创新思维拓展发展空间

  2001年,红岗区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提出了创新思维解决发展瓶颈,实施工业立区、项目强区的战略思路。红岗区改变过去油田主产区地上服从地下的传统思维,提出了地上服务地下、地下支持地上、地上地下统筹发展的服务油田发展自身的新思路,并争得了石油企业的支持。

  2004年初,红岗区与油田企业达成了建设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共识,划出了7平方公里的油田用地,采用在盐碱地上“种”工厂,在油田过渡带上“摆”项目的灵活方式,引进工业项目,企业绿化厂区周边环境,恢复采油区生态,实现地企双赢。不到3年时间,铁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引进项目35个,开工27家,产值达18亿元。

  辖区石油企业的大批存续企业进入市场,形成了大量闲置资产,红岗区把目光瞄准了这些宝贵的资源,发挥政府信息灵、联系广、手段活的优势,引入民间资本,以买、股、租的方式,盘活闲置资产拓展发展空间。利用占地2万平方米的射孔弹厂的一个化工厂资产,成功引进投资6000万美元的青岛新鹰集团半钢子午胎项目,使红岗一跃成为东北最大的子午胎生产基地;庆东集团投资3000万元整合油田公司的市场、存续企业的资产、中科院的技术,成立了申东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多赢。几年来,红岗区共盘活闲置资产3.2亿元,占闲置资产总量的86%,新增产值15亿元。红岗区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契机,把117平方公里盐碱地调整为工业用地,占大庆市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面积的三分之一,彻底冲破了发展的空间束缚。打造园区引领五大产业

  辖区星罗棋布的企业背后凝聚着红岗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园区引领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按照错位互补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谋划园区定位,力争一个园区抢占一个制高点。铁人生态工业园以新型建材产业为主;以青岛新鹰集团投资6000万美元的半钢子午胎项目为主,建设橡胶产业园区,目前已经吸纳了八九个项目。

  红岗区天然气资源富集,玻璃产业有一定基础,以此为依托规划玻璃园区,引进投资4.2亿元的哈药集团三精药用玻璃瓶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引进香港上市公司光宇集团投资建设东北三省最大的玻璃棉项目。玻璃产业形成5大系列44个品种,产品销往12个国家和地区,使红岗区成为东北最大的玻璃瓶、玻璃棉生产基地,其中玻璃微珠企业发展到30家,将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产量和规模成为全国“单打冠军”。

  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红岗区先后建成新型建材、橡胶、玻璃、化工、食品五大园区,五个园区引领五大主导产业。玻璃和橡胶不仅填补了大庆产业空白,而且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两个产业。扬州馋神集团落户食品园区后,年产值超过亿元,成为我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化工产业形成以新世纪精细化工等6个投资超亿元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总数达到230家,产值32亿元。

  目前,五个园区引进项目119个,投产企业73家,实现产值2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47%,结束了红岗工业小散乱的局面。整合资源地企和谐发展

  红岗区内有油田公司、石油管理局中直二级企业17家,在服务和保障油田产能建设的同时,运用市场经济办法,充分整合区域发展要素,实现地企合作互利、和谐共进、共建双赢。

  依托油田每年几百亿配套需求的巨大市场,通过以市场换工厂的方式,先后引进投资6000万元的中油庆瑞油管等项目24个。通过给位子、给待遇、给支持,吸引大企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近百人,领办创办科技实体和企业67家。与新世纪精细化工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成立了精细化工研究院,研发出15项科研成果,其中研发的高科技产品荧光增白剂全部出口,年可创汇300万美元。

  扶持多种经营企业优良资产扩大生产规模,给政策、给支持、给服务,先后培育金利制钢等规模以上企业22家,引导企业新上千万元以上大项目24个。投资8000万元的彩涂板项目投产后,第一年就实现产值8000万元,纳税470万元。目前,已有125家油田存续企业落户红岗,注册资金8亿元,年可实现利税3亿元,形成了强劲的石油持续经济板块。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