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以往其他展会常有参会者无头绪乱撞场面相比,首届“哈科会”龙江企业的专业洽谈者多了。
来自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金恒阁带着企业技术人员直奔“哈科会”E区,就中俄冶金工艺、陶瓷材料技术与俄展商磋商。金恒阁称:“对于企业科研人员来说,这样的盛会就是获得‘财富’的时机,我们决不打无准备‘仗’。参展前1个月,我们就得到本次展会所有俄方企业的洽谈咨询材料及其带来的项目。在仔细筛选后,我们对俄罗斯有关冶金研究很感兴趣,开展后就直奔主题。通过洽谈已达到预想效果,我们将利用展会进一步磋商。”
自带俄语翻译
语言沟通是“哈科会”上中俄企业家最大障碍,尽管组委会分派大量翻译在展会上,但仍供不应求。为了达到某一领域洽谈成功,记者发现很多龙江企业自带翻译上展会。
来自哈尔滨市华意木材干燥设备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王平,带着企业的专业翻译寻找商机。在哈萨克展台前,他们与俄专业人员足足谈了2个小时。王平说:“因为涉及很多科技术语,所以要求翻译具有很强专业性,为此,我们自己带来专业翻译。”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哈尔巴乔·米凯莱笑说:“他们带来的翻译很专业,我们已初步达成意向。”
组团来“淘金”
首届“哈科会”不仅吸引了本地科研人员的目光,更引来全省各地科研人员。来自绥化市的参展商组团前来,他们在展会专设的多媒体咨询系统前查询最新资讯。尹先生介绍说,绥化是水稻生产基地,而俄罗斯这次带来了不少有关水稻种植的新技术,他在展厅看到了“稻谷生产的废料再利用中获取非结晶二氧化硅及生产材料”。这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应该说在国内很难看到,希望可以了解更具体细节。
俄“中国通”当翻译
展览会C区很多参会客商围着一位俄罗斯展商问长问短。原来这是一位来自俄罗斯圣彼德堡通讯大学的“中国通”佐罗托克雷林·奥列格·瓦吉莫维奇。为方便该校宣传,佐罗托克雷林·奥列格·瓦吉莫维奇充当起现场参会人员的临时翻译,不时介绍俄罗斯先进的通讯及办学条件,引来很多参观者。
佐罗托克雷林·奥列格·瓦吉莫维奇在中国呆了6年,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虽然是首次到哈尔滨,但这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俄科技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次展会让我们看到了在航空航天、新材料、机器制造、能源等领域,中俄双方的合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信息技术、控制系统、通信和材料加工等领域双方应相互学习与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