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3日电 记者22日从市文管站了解到,从今年年初至今,收到市民自愿捐赠的文物近百件,其中以古动物化石为主,大约50余件,是去年同期的二倍左右。市民捐赠的意识日趋提高,一旦发现文物,一般都会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文博单位,并尽量保护现场。
7月,在呼兰区莲花镇某施工现场地下,挖出一只装着万余枚铜钱的陶瓮,里面藏有100公斤左右的包括4个朝代的铜钱,铜钱中包括大量罕见的宋代“太平通宝”、金代“正隆通宝”。为保护现场,村长疏散了现场人员,向有关部门汇报。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用编织袋将铜钱运回派出所保管。
此外,还有很多市民捐赠古化石,它们多为远古时期野马、野牛的腿骨、瘠骨。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大部分都是在施工现场拉来的沙堆里发现的,虽然并不完整,但对研究黑龙江省远古时期的气候、地质、动植物生长情况都有很大帮助。这些古化石一般在施工现场被发现后,都能在第一时间送到文博考古部门或请专家到现场进行鉴定。
据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介绍,随着文物知识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市民了解到了文物的真正价值。市民来捐赠文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也不明白它的价值,还是交给国家,进行有价值的考古研究吧。”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