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9日电 五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耳聋多病的孤寡老人,一位社区副主任的十余本笔记本见证了她与吴秀英老人母女般的深厚情谊。
2001年,赵爱华在一次社区家访时,吴秀英患有精神病的儿子刚刚离开人世,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上火、生病、自闭,听力越来越差,几乎不出家门。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赵爱华终于敲开了吴秀英紧闭的家门,从此与她结缘。
赵爱华每天都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家里的情况以及老人的需要。5年下来,已经有十余个笔记本纷纷“下岗”。赵爱华担心上班期间,老人自己在家发生意外找不到人,就给她做了一本大字体通讯录,贴在老人的床头,上面记录了能找到自己的电话、附近医院电话、物业电话、紧急送药电话等。一次,老人突然患病,挣扎着给赵爱华打了电话,赵爱华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带着老人四处求医,人们都以为她们是娘俩。老人生病期间,赵爱华每天都要去吴老家瞧瞧,要不就放心不下。
赵爱华与社区其他同志商量后,在老人家里装了一个“爱心门铃”,门铃的一端连在老人的床头,另一端安在楼下常年在家的邻居家。只要老人有事按动门铃,就能找到人。几天前,老人家里的水管突然漏水,情急之下,老人按下了“爱心门铃”,赵爱华和邻居们几分钟就赶到了,大家三下五除二就将水管修好了。如今,老人的病在赵爱华的悉心照料下基本痊愈了,往日自闭的她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开始尝试着与邻居们拉家常。
如今,主动照顾老人的不再是赵爱华一人,左邻右舍都能过来搭把手。逢年过节,大家给老人送米送面,还到老人家来给她包粽子、包饺子。“我当吴老是我的妈妈,照顾她是应该的,我从不奢求报答,就想做个孝顺女儿。”赵爱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