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牟取暴利“传销链”——“招生代理”拉记者做“下线”
2006-08-30 11:33:1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周围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30日电 近日,全国高考录取工作结束,一些落榜生的家长开始四处奔波,试图为孩子寻求一条进入大学的另类通道。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招生代理”应运而生,他们大胆承诺:只要交足够的学费,便可以任意选择上名校。日前,记者以学生亲属的身份暗访了哈市的“招生代理”。采访中,记者发现,“招生代理”已经形成了一条由上至下的“传销链”,成为一个新兴的暴利行业,他们所谓的“操作”多是骗局,难以兑现承诺。

  记者见识全能“招生代理”

  上周末,在一位家长的引导下,记者以学生亲属的身份来到了位于南岗区一家民宅内的“招生代理办公室”。这位家长的初衷是想让记者帮其辨别真伪,她已经交给“招生代理”1万元的定金。

  进门后,一名年轻的女孩接待了记者。当确定牵线人是他们的老相识后,接待者把记者让进了里间的办公室。一名自称姓马的“老师”非常热情,首先给记者看了一份包括“××工业大学”、“××财经大学”和数所军事院校的名单,每所学校后面都有学校的简介和“操作”时间。

  “马老师”告诉记者:“我们在高校有关系,主要操作‘统招’院校,按招到学生的人数拿点中介费,家长出的费用基本上都得交给校方运作的人。”

  “马老师”介绍说,“统招”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和正规统招一样,档案、学费、毕业证书、学位都一样。“比如前些时候,上海一家名校就有一个名额,被录取的学生跟招办说不报到了,这个名额就空出来了,征得学校同意后,这个名额就能放出来,就有了运作的空间。不过这种名额很抢手,价格也贵一些,要10万元左右。另外一种,就像我们现在做的××大学,其他的东西都一样,就是电子档案不能从招办走,要到10月份左右到校以后,再由学校给补电子档案。”

  记者问他能不能先看看通知书?他表示,通知书不在他们这里发。见记者不放心,他表示,自己做了两年,从没出过问题,“拿到通知书再交钱,我们也不会先把钱给学校的,会对学生负责。”

  传销式代理拉拢记者

  当记者提到还有几位朋友的孩子也想“操作”上大学,“马老师”立刻开始“发展”记者,“在我这里做代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拿固定提成,一个学生大概可以提成2000元到3000元;另外一种就是我给你一个底价,你拿着这个价格去‘操作’。”

  他进而详细解释了整个过程,“就像传销一样,比如我上面的人可能给我报5万元的价格,我加1000元再给你,这就是你的底价。你再去联系下一级,下一级可以直接跟考生家长谈,加上几千元,也可以发展‘下级代理’。”

  “比如,一般我们‘下级代理’一个考生会先收5000元至1万元左右的定金,‘下一级’留下一部分后上缴给‘上一级’,这样大家都赚。”“马老师”说。

  记者好奇地问道:“万一办不成,家长找来怎么办?”“马老师”颇有把握地说:“上一级和其他操作的人跟这些高校领导的关系都很‘硬’。我跟他关系很好,只要是我报给他的,一般成功率都很高。”

  他还表示,要是招得好,一夏天赚个四五万元问题不大。“我一般赚个10多万元不成问题。就像一个金字塔,我上面的老师在塔尖,假如我下面有10个人,他再有10个像我这样的人给他做,那他下面就相当于有至少100个人,他一般每年都能赚百万元左右。”他鼓励记者:“做得好坏,关键是下线的多少。”

  教育部门人士:“操作”上大学风险太大

  花钱可以“操作”上名校?一同样从事过“招生代理”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教育部门管理得相当规范,这位“马老师”所说的“操作”,风险比较大,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哈尔滨市教育部门招生处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很多招生代理打着与高校领导有关系的幌子招生,殊不知目前的招生程序越来越规范,根本不是某一个人可以说得算的。虽然说是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后付钱,但考生家长之前都要交数额不等的定金。这笔定金有的经过层层‘剥皮’到了顶端代理的手里,有的是全部给了他们。这些人往往收了钱以后就不见踪影,根本不能让考生上大学。事发后,除了考生和家长是直接的受害人外,最底层的‘招生代理’就成了‘替罪羊’。”

  这位人士表示,在哈市已发生多起这样的行骗个案。如今,这些“招生代理”已经发展成传销模式,就更值得引起考生和家长的警惕,不要轻信类似的谎言。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