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30日电 题:“排名风波”让人心寒
据新华网披露,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安徽省霍山县,竟然安排着“一正十一副”12名“县官”。这种经济越不发达、“副职越多”带来的效应是,县处级经常抢了、揽了科级单位和乡镇长的权,为了争权,“内耗”频发;因为副职多,一逢开会坐主席台的人就多,记者的镜头就忙,有位置排前的副职,“甚至计算出自己的镜头比其他副职少了八九秒而对电视台不依不饶”......
为了副职的“排位”次序而掀起争执风波,并非稀奇之事,难怪听说针对中国的这一大“特色”,有人酝酿着要出一部“排位学”专著。可我想起了革命圣地延安,当年党政军民在操场上第一次放电影时,由于放映员操作不熟,影片时断时续。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凭借留法时学到的技术,挽起袖子,亲自接下去把电影放完,被誉为“延安第一位电影放映员”;想起胡耀邦总书记一次到油田视察,荒原上,井塔边,与石油工人合影时,他硬把老工人按坐在中间,自己却站到一旁的那张珍贵的照片;想起了焦裕禄同志在大雪纷飞的寒夜,访贫问苦,与房东老大爷在一铺炕上嚼着掺合着野菜的馍……领袖们、前辈们身上所闪耀的那种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打成一片的“公仆”光辉,正是我们的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优良传统。今天在我们迈向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年代,更需要坚持和发扬这种传统和精神。
可是而今却有些“公仆”,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些位置“显赫”的县官们,地位变化了,级别升高了,却把我们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的心思,都用在讲究门第、等级、名分上,无论坐车、住房、登台、上镜,较等级、争位次,乃至闹出“排位风波”的闹剧,实在让人心寒。
时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精简党政领导班子,提高办事效率,那些热衷于论资排队的领导干部,如不赶快猛醒,恐怕真的要失去位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