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9月2日电 题:让红丝带飘扬起来——访东北第一个民间防艾宣传员
黑龙江晨报记者李玲
今年45岁的施煜民,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工人。1997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哈尔滨的男男同性恋者后,他慢慢熟悉了这个圈子中的人。在经历了朋友因患艾滋病去世的变故后,他走上了义务向男男同性恋者宣传艾滋病防治的道路。2001年他以个人的身份参加了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成为了东北地区第一个民间“防治艾滋病宣传员”。2002年8月6日,他被黑龙江省艾滋病监测中心聘为联络员。2006年8月又被中华红丝带发展协调委员会聘为终身荣誉会员。
朋友患艾滋病去世走上了义务宣传路
施煜民告诉记者,1997年,哈尔滨出现了第一家以同性恋为主题的“飘吧”。当时他在这家酒吧中当主持人,也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接触男男同性恋者。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去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意识。直到1998年,在酒吧中工作的一名吧员“小豆子”(也是一名同性恋)总是不断地发低烧,半年多以后“小豆子”就去世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小豆子”患的就是艾滋病,但是随着对艾滋病认识加深,他觉得“小豆子”很可能就是他认识的第一个艾滋病病人。施煜民说:“如果‘小豆子’能够早些懂得艾滋病的防治方法,在进行性接触的时候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他是不会那么早就离开人间的。”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向周围的人宣传艾滋病的防治方法。2000年,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两名工作人员来哈尔滨搞男男同性恋调查,施煜民当时在道外区开了一家莱德曼酒吧,他帮助工作人员找来了150人接受调查。当时一共查出了5例,男男同性恋艾滋病的患病比率为3.3%,这个比率在当时是非常高的。
赚的钱几乎都花在帮助艾滋患者身上
施煜民原本是一名工人,1995年时他买断了工龄得到十多万元现金,他用这笔钱开起了酒吧。虽然这几年他一直在开酒吧,但是不但没赚到多少钱,反而还搭进了不少积蓄。这些钱几乎都花在帮助患了艾滋病的男男同性恋者身上。
施煜民说,这些年来他帮助了10多名男男同性恋的艾滋病患者,为他们提供生活费用。还为男男同性恋者提供各种检查、治疗费用,为此已经花去了10多万元了。
施煜民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在他的酒吧演出的演员小飞(化名),在去北京后被一名外国人传染了艾滋病,当他回到哈尔滨的时候已经是身无分文了。小飞找到老施,说这种病根本就治不好,他想自行离开这个世界。老施将他留了下来,负担他的生活费用。为了不让酒吧里的其他人歧视小飞,施煜民每天与他一起吃饭、为他夹菜。半年后小飞去世了,老施又帮忙料理他的后事。
对于这个敏感话题人们正在慢慢接受
施煜民说,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普通市民对于同性恋人群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他才能站出光明正大地搞调查,向男男同性恋者宣传防治艾滋病的各种知识。但是在过去,只要说自己是一名艾滋病宣传员,人们都会误解他就是一个艾滋病人。
施煜民告诉记者,过去省市疾控中心对男男同性恋者搞艾滋病的调查时,虽然是以匿名的形式,发给每个人一个卡片,以字母或数字来作为每个接受检查人的代号,让他们一周以后打电话询问结果。但即使是这样,大多数人仍然不愿意接受检查。他们自己搞问卷调查,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塞给来酒吧的客人,即使是不记名仍然没有多少人愿意填写。这说明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接受程度仍然很差。
施煜民说,通过这些年对男男同性恋者的艾滋病防治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过去来他酒吧的客人,施煜民硬塞给他们安全套都没有人敢要。可是现在,来这里的客人会主动向他索要。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了。 施煜民说,今后他还会一直义务宣传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在他的酒吧,每卖出一瓶啤酒、饮料,他就会捐出0.5元钱来帮助这些患了艾滋病的男男同性恋者
资料: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后来,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