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即将消失的贫民生活线——“安红铁道”挥别祖辈生活
2006-09-05 07:14:3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邹呈娣 刘泽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两位老人站在铁道线上谈论着搬迁。
   

  东北网9月5日电 即将消失的贫民生活线——“安红铁道”挥别祖辈生活

  若不是近3公里长的“安红铁道线”及其沿线地区拆迁,许多不了解它的市民不会知晓这里曾是哈尔滨市铁路运输的重要通道。如今,时代发展要求它退出历史舞台,而那些有关这条铁道线的往事却似刻在了沿线居民的心上,挥之不去。

  “安红”曾养活车辆厂14000余职工

  说起“安红铁道线”,哈尔滨车辆厂63岁的老工人杨忠恕感触颇深。当年,他听老人们说,哈尔滨车辆厂最早是俄国人经营的,中国工人领的薪水都是卢布。1978年,按照上级的指示,杨忠恕从哈尔滨炼油厂转到道里区车辆厂工作,当时,车辆厂职工达14000多人,而这条铁道线就是工厂运转的心脏。工厂的任务就是按照铁路局的要求,接收从全国各地运抵哈尔滨火车站的坏损机车,并迅速检修。每天,“安红铁道线”上的火车都往返四五趟接送等待修理的坏车,最多时,火车头挂上24节车厢一天不停地跑都忙不过来。1979年前后,随着检修车辆的增多,工厂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厂里的老技术员带头尝试开发新项目,不久,崭新的煤矿自翻车诞生了。“安红铁道线”在之后20年里又增加了一项新工作——源源不断地将车辆厂生产的自翻车送到祖国各地,这种盛况一直持续至上世纪90年代。此后,车辆厂又生产了一批客运机车,十分畅销。2002年车辆厂搬迁后这条铁道彻底废弃。杨忠恕说,出于对工厂的留恋,重选住房时他还是决定留在铁道线附近生活。

  祖孙三代人同住铁路旁

  家住安信街的杨福同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4日上午,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安红铁路线”旁,默默地看着大铲车将这里的铁道线拆除,据了解,这是老人几个月来第一次下楼。

  “50多年前,我20岁出头,为了到标牌厂上班方便,就在大同街(现在的新阳路)边铁道旁安了家,当时,铁道线一侧是由木屋组成的杂货市场,另一侧是一片菜地。”50多年前的情景杨福同还历历在目。

  据杨福同回忆,当年,安信街附近铁道线两旁的木屋多为店铺,卖日杂的、弹棉花的,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根本无法居住。许多穷人买不起房子,无奈之下只好住在这里。穷人中有点儿钱的人家,将房子的木板中间装上锯末子,再将一条条窄木板钉在墙上,屋子也就暖和多了。而杨福同家很穷,只能在墙上贴层泥巴,再糊上报纸,勉强住着。杨福同说,房子简陋还不算什么,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火车经过时巨大的震动和声响,再加上这一地区没有下水道,粪便、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铁道线旁,生活环境真实糟透了。上个世纪60年代,铁道线旁的环境得以改善,每天都会有一辆马车拉着铁箱子来收生活垃圾。1988年至1989年间棚户区动迁,杨福同一家回迁到新居。现在杨福同的孙子都快结婚了,他们家仍旧没离开这里。

  铁道旁“野孩子”当家

  58岁的付殿义打小就生活在“安红铁道线”旁,回忆儿时往事时,他那快乐的神情依然像个孩子。“那时我十一二岁,因为大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以玩耍的内容也是很特别的。”付殿义说。

  付殿义印象中的“安红铁道线”是个美丽的“花园”,他说,在他小时候,铁道两旁长满了美丽的小野花,十分漂亮,尽管大人们总叮嘱不要到那里玩耍,但几乎没有孩子听话。据付殿义讲,每天放学后,他就和三五个小伙伴赶到铁道线旁等火车,为的是爬上火车偷树皮,他们趁开火车的师傅不注意,便跳上火车车厢,敞棚的车厢里装满了巨大的圆木,大家每个人负责一棵,用小刀一点点的往下扒树皮,眨眼间就能扒下一大捧带着清香味的棕色树皮,然后他们将树皮装进事先准备好的口袋里,在火车即将到达目的地前下车。付殿义说,工厂看货的叔叔们对他们这群孩子还是很宽容的,知道他们扒树皮是为贴补家用,明明看到他们爬上火车却装做没看到。每次付殿义和小伙伴都是满载而归,每爬一次火车,扒下的树皮足够家里一两天烧火用的。

  付殿义说,每到冬天家里会变得很冷,又没钱买煤,幸好有了这条铁道线,开往附近“煤九商店”的满载着煤块的火车,在行驶过程中会落下许多煤块和和煤球,孩子们就去拾。大冬天里,付殿义和他的伙伴们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但拾到煤回家的喜悦令他至今难忘。

  守护在铁道线上的人家

  现在,“安红铁道线”的拆除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安国街道口往阳明街方向五六百米的铁路沿线上,记者看到,约有五六十户平房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两侧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棚户区。大部分人家已经搬走,铁道线旁边布满砖头瓦砾,棚户区里仅剩几户人家没有搬。

  据今年73岁的王淑珍介绍,“安红铁路专用线”主要供哈尔滨车辆厂、道里木材供应站、工程货场、哈铁材料厂、正阳河木器厂运送货物。从火车站6号门出来,横跨道里区大民兴街、新阳路、安国街、河鼓街等街道,沿途有20余个道口。她的老伴张立福,曾在“安红铁道专用线”安国街道口职守了近50年。

  王淑珍说,铁道线没废弃之前就有这片平房,她家已经在这里住了10多年了。这片棚户区夏天蚊蝇肆虐、冬天冷如冰窖,她也希望这里的环境早日得到改善,可让她担心的是,这里拆迁后,她就无家可归了。

  王淑珍的家距离铁道口不足两米,推开一人多高的木板门,迎面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窗口堆满了杂物,遮挡了屋内的光线,屋子里又阴又黑。进门是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小厨房,除去炉子和灶台占据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行。一间10几平方米的卧室里,一件老式的立柜,一张木板床,一张小饭桌是老人的全部家当。

  据王淑珍介绍,她的老伴张立福为人老实憨厚,50年里兢兢业业地职守在铁道口。王淑珍回忆说,二十几年前的一天中午,张立福值中午班。一列火车即从地道街方向开过来了,他像平时一样按下电动拦门。大部分市民都自觉地停下脚步,可是一名中年妇女却非要骑自行车从拦门缝隙中挤过去。张立福见状,赶紧跑过去拦住对方,并告诉她这样做很危险。由于这名妇女车速太快,将张立福撞到在地,而就在这时火车呼啸而过。

  事后,那位中年妇女非但不领情,还称张立福碰坏了她的车,非要他赔偿损失,还企图打他。王淑珍说,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可张立福没有一句怨言,一直到1995年,他患上癌症,才得以休息了几个月。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