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5日电 一个周末的早晨,道里区尚志大街街边立着一块“免费给自行车打气”的牌子,一个通常一忙就是小半天的男青年成为最受自行车主欢迎的人。他的行为惹来附近一位修车师傅的不满。男青年只得将“免费牌”挪到修车点儿后500米的地方。
修车师傅不知道,这个每逢周末总来“抢”他生意的人,是一位做网络维护的“白领”,叫王刚;那些受助者也不知道,王刚是哈尔滨市新出现的义工成员之一,他们用闲暇时间义务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希望能以此带动和感染更多的人,用行动点燃“从我做起,共建和谐”的星星之火。
这群素不相识的人,如何走上义工之路?他们在做些什么?有哪些酸甜苦辣?最近,记者走进了这个群体———
从工人到学生
4个月200多人加入
爱因斯坦说,我们一来到世间,社会就在我们面前树起一个巨大的问号:你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义工的参与者们这样回答: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扮演的角色中;与其旁观慨叹,不如付诸行动。
5月7日,一群素不相识、热爱公益事业的人自发在哈尔滨组成“义工联盟”,在东北网、真爱论坛的支持下,还得到上海、深圳、山西、江西、吉林、沈阳等地一些人士的积极响应,目前已相继有公务员、警察、教师、工人、网站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大学生、博士生等200多人加入。他们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会献力、献工时、献爱心,从中彰显着一种公德意识、一份社会责任。
这群义工的“头儿”,是黑龙江科技学院学生党员王蕾。记者同王蕾的第一次接触,是在4月的东北网论坛上,当时她正为筹建义工而忙碌。临近毕业,同学们为找工作奔波,王蕾却召集义工们今天上街清除小广告、明天找聋哑儿童谈心、后天到敬老院……父母认为,学习成绩优异的王蕾该去找份好工作,在百般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王蕾的父亲黯然落泪。
其实,王蕾今天的“义工情节”,正是来自于父母的启蒙。7岁时,父母带她到贫穷的农村体验生活,带给她极大的震撼。回来后,王蕾每天午饭都背着妈妈只喝碗粥,新学期开学时,她提来一个装满零钱的塑料袋,两位老师数了半天,足足80元,这是17年前王蕾给希望工程捐出的第一笔“巨款”……
那次农村体验,王蕾至今难忘。她说,面对贫穷,你也许会感叹,也许会震撼,那为什么我不能在感叹和震撼之余付诸一些行动呢,虽然我能做的事极为有限,但如果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就能变成促进力量,这就是我们这群义工的最初想法,很简单,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年龄最大义工每天为老人送饭菜
从“做好人好事”,到“好人做好事”,这是一个意识上的飞跃。
义工们把做好事当作快乐行动,因为好的社会环境人人向往,如果坐以等待,可能要等上十年、二十年;如果人人都能把周围的小环境优化好,将加速赢得一个美好的大环境。
54岁的李茹意是义工中年龄最大的。她常看到王大爷颤颤巍巍地在垃圾桶里翻找,便决定伸手援助。起初,一辈子独居的王大爷无法接受她的帮助,每次迎接她的都是重重的关门声,李茹意便把做好的饭菜放在王大爷家门口,第二天还会送去新做的饭菜。坚持不懈的行动融化了王大爷心头的坚冰。他对记者说:“开始,我是真不知道啥叫义工,但是通过小李,我知道义工就是好人做好事。”
而促使李茹意当义工的,是她在欧洲留学的女儿。
李茹意的女儿初到法国下飞机时,因为没找到接机的人,又不懂法语,只好写了张“您能帮我打电话吗?”的卡片,硬着头皮给一位法国中年妇女看,同时手里举着一把硬币,意思是用这些钱打。而那位妇女二话没说,用自己的电话卡帮女儿找到了要找的人。这一经历使初到异国的女儿备感温暖。
女儿告诉她,在国外,参加义工服务活动已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行动,在每次短短几分钟的国际长途中,女儿都要给她读一段国外的义工新闻。李茹意对记者说:“只要一个人能动,他就能服务社会;你给别人快乐,其实也把这种感觉给了自己。”
4岁男孩参与带动更多人捡垃圾
“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是温家宝总理多次“演算”的“乘除法”。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正如建设摩天大厦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乘除法”,从做好身边每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累积,等号那端将汇成巨大的能量。
这些义工走到一起后,开展了一项项行之有效的公益活动:
———5月21日,全体义工手持刮刀、水盆,上街清除小广告,以期呼唤市民根治环保顽疾、打造和谐绿色城市的意识。
———5月27日举办的“万人徒步大赛”中,义工们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小红帽”服务队一同走在队伍的最后,为的是沿途做好环保工作。
———6月2日,义工们看望白血病患儿小洋洋,得知其病情有所好转,带他来到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和小鸽子一起感受城市的美妙。
———7月12日,义工租来三辆微型面包车,载着10余袋大米白面,送到兰西县7名贫困女童家中……
然而,义工们遇到最多的困扰,是来自他人的不解;顶着一些非议,他们用行动感召着周围的人:
5月21日,义工们在中央大街做环保清洁时,身高不足1米、4岁的林沐雨阳骑在父亲肩头,一边费力挥动着与他身材极不相称的大旗,一边高喊:“我们—是—义工!”一路上,他身后出现许多各年龄段的追随者,纷纷捡起身边的垃圾。可是第二天,小雨阳发高烧了。义工姚晓峰、王潜心疼地对雨阳的爸爸说:“这孩子真坚强,就是不知道还敢不敢做义工了。”没等爸爸开口,雨阳用力地说:“做!”
雨阳的爸爸告诉记者,带孩子参加义工活动,是要从小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让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逐渐成为下一代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的社会主流意识,久而久之,这种力量就能温暖、净化整个社会。
患白血病女孩
长大后也要做义工
义工如何为他人提供帮助?大家最初想到的都是捐钱,以至每当有新人加入时,都会先问“在哪里捐钱?”王蕾说,其实,这是对义工最大的误解。捐款决不是助人的唯一方式,能做的范围很广。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目前,义工们开展的公益活动已达20余项。
采访中,王蕾接到的一条短信让她笑逐颜开:“姐姐,是你让我看到了‘太阳’。”短信是17岁的聋哑女孩小倩发来的。去年11月,王蕾在一个婚礼上结识小倩的妈妈时得知,小倩常逃学,和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由于王蕾不会手语,几次主动接近小倩都失败了。王蕾特意买来手语书,苦练一个月后,终于让小倩渐渐敞开心扉。
兰西县委宣传部的赵庆,6年来常自掏腰包为他人解难,在他援助的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小朋友———3岁半患上白血病的小沫沫。一次小小的户外运动,沫沫都高兴得不得了。孩子对妈妈说:“长大我也要做义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一刻,赵庆觉得“义工是伟大的,伟大的不是我们个人,而是我们做的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义工们说,我们都应该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我们的建设,能否从关爱身边的人和事开始?从提高完善自身开始?按一个现代城市市民应有的素质一点点塑造自己。如今,200多位义工已点燃星星之火,他们希望“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能成为更多市民追求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