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吨级货轮开往俄罗斯
13时许,哈尔滨海事局及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相关部门来到哈尔滨港内的“抚航驳6215”船上,对即将开赴俄罗斯港口的船舶进行联合检查。船长乔军向检验部门汇报所运载的货物种类、出发时间、行程等事项。
乔军报告说:货物共计400余吨,将从哈尔滨港出发,经松花江进入佳木斯、由同江流域进入黑龙江,行程1000多公里,5天后抵达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港。报告完毕,乔军将《船舶检验证书》、《船舶国籍证书》等相关手续交由哈尔滨海事局工作人员进行检验。随后,边检战士严格核对了船员身份证明,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将查验完的《通关单品质证书》正式交到船长手中。
检查完毕,检验部门当场宣布:船舶手续齐全,受检船舶可以出航。
14时许,随着汽笛一声长鸣,“抚航拖248”拖拽着一艘600吨级的“抚航驳6215”货轮,载着绥滨县云峰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出口的建筑材料离开了哈尔滨港,驶向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港。
望着渐渐远去的货船,现场哈尔滨港职工以及哈尔滨市商务局、黑龙江航运集团领导都激动地留下了热泪。
位于松花江黄金水道的哈尔滨港从1996年开始,对外运输贸易一直为零。沉寂了10年的哈尔滨港对外水运复航标志着水路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水上外贸”沉寂10年
自古,松花江就是一条水运发达的黄金水道。据文献记载,永乐十七年(公元1420年),明朝就曾派“辽宁都指挥使”到现吉林市一带打造舰船,直航黑龙江上游地区。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松花江是最繁忙的运输线。作为航运的黄金水道,每年通航期在4月中旬至11月上旬,封冻期5个多月。每年通航期,松花江上码头樯桅林立,岸边商贾云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松花江航运进入最繁荣时期,哈尔滨一些年长的人都还记得,当时松花江水道航运一片繁忙,运送木材、煤炭、粮食的船只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
哈尔滨港成立于水运发展最繁荣的时候。1989年7月,哈尔滨港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开放口岸,成为东北内河最大的水陆换装枢纽港和国际口岸港。港口经水路上通嫩江沿岸市县,下达佳木斯、同江等口岸,沿黑龙江与俄哈巴、布市、共青城等远东重地相通;担负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江沿江市县所需物资运输和对俄进出口贸易的中转换装任务。港口拥有千吨级泊位13个,仓储库房75000平方米,年吞吐能力330万吨。主要装卸货种为煤炭、木材、粮食、杂货、江砂和外贸物资。
据黑龙江航运集团生产部主任李剑飞介绍,自然形成的河流无需进行技术方面的维护,水路运输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水势的增减,水流的方向等自然因素降低能源成本,能源成本降低后,水路运输的价格也大大低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哈尔滨港1989年建成时,由于公路建设落后,很多外县、外省市都要通过哈尔滨港进行运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哈尔滨港蓬勃的发展起来,成为运输的“黄金航道”。1994年前后,哈尔滨港内地贸易年吞吐量达200余万吨,外贸吞吐量超过万吨。
哈港风光不再谋求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行业竞争局面的形成以及公路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近10年来,松花江航道运输风光不再。
据黑龙江航运集团生产部主任李剑飞介绍,1994年,为了鼓励边境贸易,国家出台政策实施边境口岸关税减半,这一政策的出台让哈尔滨港这个内陆口岸贸易量大幅度下滑。从1996年开始,哈尔滨港连续10年外贸吞吐量为零。同时,内地贸易吞吐量也降为100余万吨。引发松花江航运衰落的诱因很多,除行业竞争原因外,松花江水资源枯竭致使近年来松花江上部分航运停运。航运的费用相比陆路费用占较大优势,但是航运效率的低下却严重地制约了航运事业的发展。
松花江航运的衰落让哈港一度陷入困境。1998年开始,哈尔滨港通过招商引资,使港口从原始装卸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相继建成了空车配货市场、木材交易市场、陶瓷批发市场和果菜批发市场。可原来的“黄金航道”已经成了“冷港”。
近几年来,哈尔滨市在松花江哈尔滨段下游立项建设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同时,松花江依兰至佳木斯段航道整治工程竣工,松花江航道可满足千吨船队满载航行需要。随着松花江航道的畅通以及沿江环境的日益改善,“黄金水道”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今年正值俄罗斯年,发挥松花江黄金水道优势,发展水路运输贸易提上哈尔滨市有关部门日程。
日前,在哈尔滨市商务局、龙航集团、哈尔滨市口岸委等单位洽谈协商下,促成了该批货物从哈尔滨港报关出口。
哈尔滨市商务局副局长肖雅激动地告诉记者, 沉寂了10年的哈尔滨港对外水路运输贸易重新复航,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良好开端。作为哈市唯一一个对外贸易港口,哈尔滨港将发挥松花江黄金水道优势,利用外贸带动内地贸易,发展水路口岸货物运输贸易,促进哈尔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