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7日电 哈尔滨市统计局日前发布信息:今年1-6月,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7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3.3%,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52.5%;实现税收61.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73.3%。
这样的数据对哈尔滨这个老工业基地城市显然意义重大。经济学者评析,非公经济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是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非公经济已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生力量。
有关部门分析认为,非公经济一片秀木初成林,有其自然生长规律;能顶半边天,则离不开脚下的沃土。
贡献非凡——非公经济在部分行业居主导地位,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对于非公经济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重大贡献,相关部门分析后归纳为: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带动了社会财富增加,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工业化进程,改善了社会投资环境。
——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统计显示,上半年非公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52.5%,在全市GDP增长14.0%的速度中,由非公经济拉动了7.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产业看,非公经济一、二、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2.2%、20.3%和30%。
——带动了社会财富增加。从资金实力看,由于个体私营经济是非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私营经济投资到哈尔滨市参与经济建设,使哈尔滨市私营企业拥有资本状况全面改善。上半年,哈尔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达到641.1亿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已达到168.4万元。在民间资本集量注入的批零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四大行业,上半年户均资本分别达到112.3万元、177.4万元、337.0万元和113.8万元。户均资本规模扩大,表明哈尔滨市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非公经济还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上半年,哈尔滨市非公经济实现税收61.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73.3%,成为哈尔滨市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今年以来,非公经济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6.4亿元、175.7亿元、26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14.4%和14.1%,三次产业比重为7.6∶36.9∶55.5,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哈尔滨市非公经济竞相向绿色农业、科技咨询、教育艺术、经纪代理、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专家分析,在第一产业内部,由于非公经济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和商品农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产、供、销和工、农相结合的立体式农业模式。在第二产业内部,从事制造工业的非公企业纷纷开发、购买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努力实现三方面转化,即经营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主导产品由“傻大粗”向“高精尖”转化,产业结构由外向型向科技型转化。目前哈尔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已遍布各工业行业,据工商部门统计,上半年,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行业的20693户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7亿元。在第三产业内部,投资兴办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能源开发、智能控制等“阳光产业”的非公企业蓬勃发展,有关部门统计,上半年登记注册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个体私营企业1841户,实现营业收入7.6亿元。
——推进了工业化进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工业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哈尔滨市工业化进程。上半年哈尔滨市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力度不断加大,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企业,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大批非公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上半年,私营独资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业户数占私营工业的93.9%;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水平逐年提高。
——改善了社会投资环境。民间投资是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7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0.5%。专家分析认为,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成为民间投资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哈尔滨市个体私营经济投资总额16.8亿元,占全市民间投资的比重为21.4%,已成为民间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间投资的发展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目前哈尔滨市民间投资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并在部分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据上半年统计资料显示,民间投资已遍布于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主要投向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第三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分行业的投资结构看,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中,民间投资已占50%以上,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创富兴业——非公经济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经济专家认为,非公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反映了哈尔滨市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重大变化,由此而来的影响涉及城市的每个角落,特别是扩大劳动就业渠道、促进专业市场繁荣等,已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居民生活中。
近年来,哈尔滨市非公经济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企业改革的相关政策和良好机遇,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形成了对公有制经济的强有力的补充。年初在哈尔滨市从业人员中,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已达39.3万人,比上年新增1.5万人。
非公经济对全市财政收入和农民居民收入的增长也做出了贡献,目前非公经济缴纳的税收已成为哈尔滨市11县(市)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些原有集体经济薄弱的地区依靠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初步改变了落后面貌。
统计部门分析,非公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哈尔滨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了一大批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40.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7.4%。
非公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半年,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372.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
目前哈尔滨市非公经济正在走向专业化、社会化经营。鞋类批发市场、南极小食品批发市场等目前已发展成为哈尔滨市及东北地区鞋类、食品批发及零售集散地。随着外埠商业大鳄的涌入,上半年哈尔滨市非公有制批零贸易餐饮业已占据消费市场50%以上的份额。上半年在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为300.3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1.5%。
春风化雨——非公经济的重大突破,是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并陆续显效的结果
经济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如果没有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双重推动,很难想象哈尔滨市非公经济能够集聚如此强大的势能并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事实上,非公经济的大突破正是哈尔滨市多年来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系列努力陆续显现成效的结果。在市委、市政府“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指导下,“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退出步伐,才能为民营经济让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扩大开放,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才能快速提升和扩大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规模;只有改善环境,才能引来外资和鼓励国民创业”等破除陈旧观念束缚的新思维,为哈尔滨市非公经济发展注入了空前的前进动力。
思想解放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放水养鱼”政策,为哈尔滨市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上半年哈尔滨市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关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企业中依法做好推行仲裁法律制度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市领导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大户“直通车”服务制度,实施了非公有制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民主评议制度。这些举措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上半年,市委、市政府积极为非公经济发展搭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政策服务平台建设,使非公经济发展的信息渠道进一步畅通;通过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了产学研合作;通过融资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引导、其他各种所有制担保机构为主体的信用服务体系大格局;通过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培养非公经济企业高层次人才;通过企业诚信建设,加快推进了哈尔滨市非公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上半年,哈尔滨市选定光宇集团、九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33户企业作为省级重点扶持企业,其中27户企业被纳入省级重点扶持范围,86户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被纳入市级扶持的规模骨干企业,非公有制骨干企业的发展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
从政府拨款120万元奖励28位优秀民营企业家,到非公企业实现招商引资17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50项……上半年哈尔滨市非公经济运行的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倾力培育的沃土有力地改善了非公经济生态环境,使非公经济长成参天大树的信心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