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金环 摄影/张传文 |
东北网9月20日电 题:用母爱陪伴精神病人度过28年岁月
一个人,真心实意地照顾一个无亲无故的精神病人,像家人一样的对待他,使他感受家庭的温暖整整28年,这是件让人不感相信的事。可这件事的确是真实的,它正发生在我们身旁。
这个精神病人,就是1968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的哈尔滨市知青李文魁;这位照顾他28年的人,就是勤得利农场23队妇女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康金环。
1968年,20岁的知青李文魁下乡来到勤得利农场。李文魁女友也是同来的知青。十几个月后,场里有个保送上大学的名额,李文魁将名额让给了他深爱着的女友。让李文魁没有想到的是,女友一去音信全无,这让李文魁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继而精神失常。
1971年,李文魁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在精神病院一住就是8年。医生诊断:李文魁的精神分裂症已无法治愈。李文魁的家人终于忍受不了家中的这个精神病人,一个电话打到连队,让队里派人接李文魁回农场。
从此李文魁的家人再也没联系过他。
![]() |
康金环和李文魁 摄影/张传文 |
1979年冬天的一个午后,为了李文魁的事,连里专门开会研究,可谁会愿意养这么一个“疯子”,会上没有人吭声。“还是我来抚养吧。”“我是党员,是支委,不能袖手旁观。文魁太可怜了,相处几年的恋人不要他,血脉相连的父母兄妹也不要他,但咱队党支部、共产党员不能不要他!”金环含着眼泪,说出了这样一番话。精神病人李文魁和共产党员康金环的生命轨迹从此相交,文魁作为康家的一员,一住就是28年。 康金环有一个和睦的5口之家。抚养李文魁这个决定自然遭到了丈夫、儿子、女儿的一致反对。女儿说:“为什么要弄这么一个废人回来呢?”儿子跟妈喊:“你叫他来干啥呀,上咱家来吃饭多脏啊。”丈夫刘汝奇是个正直善良人,平时对妻子的工作非常支持,但对于妻子这个决定也不理解:“放着清闲日子不过,养个精神病干什么。”邻居们更是议论纷纷:“养活李文魁还不如养头猪呢!”也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康金环是不是也得精神病了……”。
刚开始的日子真难哪。康金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一边要照顾李文魁的一日三餐、洗洗涮涮,一边还要说服丈夫、教育孩子。
李文魁很少说话,想疯就疯,想骂就骂,一犯病就大喊大叫,又哭又笑,不仅小孩看见他怕,就连大人也不敢靠前。自从他踏进门,康金环家就再没有消停过。
疯疯颠颠的李文魁根本不知道干净埋汰,上午刚给他换上干净衣服,到不了中午,已经滚得满身是泥。有时脚上全是泥,洗也不洗就往被窝里钻;更恼人的是,他根本就不通情理,不知回报,尽管康金环对他这样好,但有一次,就因为他的一块烂西瓜让金环给扔了,他就抄起棍子满街追着打康金环……
你是怎么想的?你图的是什么?总有人不断询问康金环这样的问题。金环也总是质朴地说: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这样,我实在是可怜他;我是党员,又是支委,总得为党组织分担点事吧。
正是康金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一个北大荒女人的火热情怀,给了李文魁以超越亲情的爱。否则别说照顾他28年,恐怕28天也会很困难。苍天不负有心人!
这一年除夕,正当年夜饭摆满桌的时候,李文魁突然向康金环叫了一声“大姐”,这一声大姐,让康金环泪流满面,让全家人悲喜交加。康金环28年的无私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28年的辛勤劳苦,酸甜苦辣,一刹那间烟消云散,化作欢乐涌上心头。
党和人民给予了康金环极高的荣誉,她先后被授予农垦总局劳动模范、总局三八红旗手、总局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北大荒好职工标兵、全省抚残助残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助残志愿者、全国先进女职工等光荣称号。
如今,李文魁已57岁了,仍然健健康康地活着,神智也比过去好多了,还经常跟康金环夫妇下地干点活儿。总局残联和勤得利农场为他新建了住房。康金环的孩子们都已成家,她的身体也不再像前几年那么硬朗。大女儿三番五次地打电话想接康金环老两口到她家养老,可是康金环拒绝了。她说,我知道孩子是好心,那里生活也富裕,可是一想到李文魁,我就告诉自己不能走啊,我走了他怎么办呢?当人们问到:他们老两口什么时候搬到场部与儿女团聚时,金环说,只要文魁一天没有人照料,我和老刘就要在23队住一天,相伴到老。说罢,脸上写满了微笑。
这是发自肺腑的话语,这是幸福而自豪的微笑。在那音容笑貌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位海纳百川的慈母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