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8日电 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富强村,一提起呼凤云,全村一千五百多口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呼凤云二十多年如一日精心伺侯公婆,让好多人都为之感动。
面对年已69岁的呼凤云,在她和蔼可亲的面容上,在她花白的发丛中,记者仿佛看到了这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在这二十多年的时光中为公公婆婆付出的孝心。
做儿媳没和婆婆红过脸
呼凤云是在19岁那年和丈夫王林结婚的。从1958年至今,呼凤云和丈夫在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富强村已经生活了近五十年。
身为长子的王林结婚后便分家另过,他下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王林的弟弟妹妹们都长大成人,组建了各自的家庭,生活条件比王林优越得多。
1985年,上了岁数的公婆因住不惯楼房,想回到农村单过,可儿媳呼凤云说啥也不同意,硬是把公公、婆婆接到了自己的家里。这一下,呼凤云肩上的担子自然也就重了。
呼凤云平日里不但需要下地干活,做好一日三餐,而且还必须担负起二位老人的日常起居。呼凤云的婆婆早年患有骨结核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也日益加重,而且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呼凤云理解婆婆的心思,每当婆婆来脾气的时候,呼凤云都用笑脸相迎。
“婆婆无端发脾气,你不生她的气吗?”记者问呼凤云。
“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嘛!”呼凤云说,“说实在话,有时候也挺生气。可他们是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我不能让他们看出我有丝毫的不悦,这样他们的心情才会好。”
婆婆想吃啥就做啥
每日三餐,全家人的膳食结构都以公公婆婆的口味为基准。公公婆婆换洗的衣物,也都是由呼凤云洗干净后叠好放在褥子底下,压得板板正正的。
1999年,呼凤云的婆婆病情加重,老人的脾气也变得更古怪了。为了减轻婆婆的心理负担,呼凤云不下地干活,专门在家伺候老人。
一天早晨,婆婆想吃鸡蛋羹,呼凤云急忙给她蒸了一大碗,可当她端到婆婆的跟前时,婆婆一挥手把碗推到了地上说:“我不想吃这个了,你净拿这个糊弄我,我要吃鱼。”
忙活了一早晨, 60多岁的老儿媳妇——呼凤云,没有表现出心中的委屈,马上说:“妈,您别生气,别生气,我这就给您做去。马上就好!”
这么多年,类似这样的事,呼凤云经历过不止一次,但她没有一次慢怠婆婆。
呼凤云不仅在饮食上精心伺候着婆婆,同时她也知道在精神上慰藉老人。每当忙完家务,呼凤云都会坐在老人的身旁,“拣婆婆愿意听的”和她聊天。
精心的伺候加上感情的沟通,使婆婆的心情好了许多。一次,婆婆对呼凤云说:“凤云啊,你也是上岁数的人了,本应该享享福了,可我们老两口还拖累你!”
“妈,看您说的,能多伺候你们二老一天,是我们做儿女的福分!”呼凤云笑着说。
2001年9月,呼凤云的婆婆去世了,临终时老人拉着呼凤云的手说:“遇上你这样的好儿媳,妈没白来世上一回。”
公公病床前的孝顺女
婆婆的过世给公公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打击,当年10月25日,公公一病不起,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呼凤云也在医院伺候了一个多月,没有回过一次家。同病房的人见呼凤云这样尽心尽力伺候老人,都羡慕地对呼凤云的公公说:“你有这样的女儿真有福。”“那是我的儿媳妇!”公公自豪地说。听了老人的话,同病房的人都向呼凤云投去敬佩的目光。
有一次,公公想吃曾经在临乡一个馒头店吃过的锅贴馒头,她家住的村子离那个地方有好几十里路,已经65岁的呼凤云费了半天劲,一路颠簸买回了20个锅贴馒头。有村民对呼凤云说:“咱们村也有锅贴馒头,你何苦跑那么远的路去给他买呢?在咱们村买几个糊弄糊弄他得了。”“那怎么能行呢?他都80多岁了,就想吃这口儿,咱就满足他呗。”呼凤云笑着说。虽然公公只吃了一个馒头,可呼凤云觉得“这劲儿没有白费”。
2003年,呼凤云的公公过生日那天,全家人都来为他祝寿。在照完全家福之后,他对呼凤云说:“凤云啊,来,咱爷俩也照一张相,待我这个老头子,你就像俺的亲姑娘啊!”
2004年,89岁的公公含笑离开了人世。
孝心爱心在延续
呼凤云孝敬老人的所作所为,打动了婆家人的心,婆家人对呼凤云都很尊敬。虽然父母都不在了,他们仍经常到呼凤云家来。
“人都说,老嫂比母,我这帮兄弟、妹妹对我真是没的说。”采访当天,呼凤云对婆家的人赞不绝口,“我家老二王青在矿上上班时,有啥好吃的都给我这当嫂子的送来。”
见记者来访,邻居闫永福对记者说:“这老呼太太不仅对老人孝顺,对兄弟姐妹也好,就连对村子里的人那也是没的说。”闫永福说,农村忙时,谁家做不上饭,她都去给做。
“都邻里邻居住着,送点儿吃的算啥?”对闫永福的表扬,呼凤云真诚地说。
在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100个家庭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富强村呼凤云一家光荣入选。
如今,已经69岁的呼凤云自己早就当上了婆婆。她的一个儿子、二个女儿以及儿媳、姑爷对待她都“没说的”。“这一点我很高兴。”呼凤云爽朗的笑声充满了整个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