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0日电 在我省希望工程实施14周年和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记住这些陌生而亲切的名字:刘凤凤、孟繁丽、胡艳梅、商玉秋、高大雁、韩学厚、李佰胜、李权、陈甲龙、梁兆玲。他们就是在全省542所希望小学的近7000名小学教师中评选出来的10名“希望工程园丁”。
为了村民的笑
——记孙吴县正阳山乡希望小学教师梁兆玲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有着26年的教龄和小学超高教师职称的梁兆玲,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深爱着她的每位学生和哺育她成长的小山村。她立志一辈子做教师,回报家乡父老。
1981年17岁的梁兆玲步入了教育这个神圣的殿堂,担起培育栋梁的重任。可是这个小山村特别贫困。几间简陋的茅草房,破烂的桌椅,带洞的黑板,没有玻璃的窗户,就是当年村里的学校。这样的环境,对刚上班的梁兆玲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她思前想后,是转到条件好点的学校去还是留下来?她做出了选择。“这辈子当老师当定了!困难是人克服的,条件是人创造的,我绝不放弃。”下定决心,她带着成绩参差不齐的几名学生,在简陋的小屋里上课。每天早上,她都来的特别早,把泥和好。学生们到校后,再给大家上课,课间用事先和好的泥修补教室的墙缝。就这样,教室变得结实了、干净了,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村民们笑了,他们看到了希望。而梁兆玲一干就是8年,没有优厚的待遇,有的只是她一颗敬业的心,和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扩大,生源多了,问题也来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识几个字就行,花那么多钱,念那么多书,还不如早下来多挣几个钱。学生面临着辍学。梁兆玲急在心里,她四处奔走,挨家挨户地给家长们做思想工作,召开家长会反复解释孩子没有文化将要面临的困难。她磨破了嘴皮子,走肿了双腿,换来了家长的信服,孩子们又回到了学校。现在这些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有的是科技种田能手,有的是民营企业家,村民们又笑了。
梁兆玲说,学生的成长和村民的笑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在教学的道路上,她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虽然苦在身上,但是甜在心里。作为老师,她无怨无悔。
无怨无悔的追求
——记桦南县桦南镇八一希望小学教师胡艳梅
在2003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发言时,胡艳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书育人,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在她担任班主任的17年间,她把全部身心和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事业上。她不但在学习上对学生认真负责,还用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爱心,像母亲一样关怀、体贴、照料、培育着每一个孩子。她不嫌繁琐、不畏艰苦、不惧劳累,在勤奋忘我中表现出了人民教师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胡艳梅曾教过一个叫张欣的学生,张欣是个病残儿,在一次手术中不幸落下了后遗症,大小便失禁,要随时换尿布。可张欣年纪太小,自己不会换,所以胡艳梅就承担起了每天给她换尿布的事情。怕张欣心灵上受到伤害,胡艳梅每次下课后便找个无人的角落给她换。有一次,她正在上语文课,突然看到张欣旁边的同学把鼻子捂住了。她走到张欣近前时,立刻就明白了,她把张欣领到外面,解开她的裤子时,看到满腿都是大便,胡艳梅二话没说,用纸一点一点地把大便给她擦干净,又给她洗净了身子,给她换上舒适的尿布。这时,张欣扑到胡艳梅的怀里哭着喊了一声“妈妈”。平时胡艳梅经常与张欣谈心,讲述张海迪的故事,教给她坚强地面对生活的道理,在胡艳梅的关心爱护下,张欣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在毕业时,竟考出了全镇第三名的好成绩。为此,张欣的父母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了县教委。
胡艳梅对待每一名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细心,也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她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换来了事业上的成功与喜悦。胡艳梅正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为了事业舍小家
——记海伦市海南乡三泉希望小学教师孟繁丽
孟繁丽常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精神全部倾注在事业上,才活得有价值,才无愧于人民。”可是为了学校里的工作,她不知放弃了多少家里应做的事,不知多少次委屈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孩子得了肺炎,需要住院治疗,无奈只好让婆婆陪孩子住院。孟繁丽没有请一天假,只有丈夫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到二十多里外的医院看望孩子。临床的阿姨见了她丈夫问:“这些日子怎么没看见这孩子的妈妈呢?”听到这些话,孟繁丽心如刀割。
孟繁丽在团结小学上班时,孩子才出生一百多天,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她舍不得时间回家给孩子喂奶。每当孩子饿了,就哭个不停,无奈,婆婆只好让孩子叼奶嘴。每当这种时候,爷爷和奶奶就默默地流泪。
1990年,孟繁丽的公公病重,在医院住了70多天,她一天假都没请,而是拜托两个小姑子侍奉。1993年和1999年孟繁丽的婆婆又先后两次住院,也都是她的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在医院护理。出院后,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又是她的姐妹们帮助轮班看护,而她没有耽误学生的一堂课。也许有人会说孟繁丽心狠,可是谁能了解,大家与小家不能兼顾啊。也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才使得她对事业的探索与钻研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孟繁丽就这样坚持了26年,从未耽误过一天课程。可是对于家人的愧疚使她久久不能释怀。就连儿子结婚,她都没能请过半天假。但孟繁丽知道,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火种。
学生真情让我感动
——记明水县永兴镇跃进村育才希望小学教师李权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在事业上才活得有价值。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权就义无返顾地投身到距家十三里土路的母校。
2002年李权担任四年一班班主任。冬季的一天,他与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迎着风雪去上班。可是风雪像故意作对似的越来越大,凛冽的寒风夹着鹅毛般的雪花迎面刮来,脸上就像被割了几道口子,头也抬不起来,戴着手套的双手被寒风打透,失去了知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课时非常紧张,孩子们还在教室里等待。没办法,他只有吃力地推车向前走。前面一片苍白,分不清天与地的界线,雪借风威无情地向这个唯一活动的目标狂攻不止,身后半尺深的脚印很快就被白雪覆盖。原本三十分钟的路程竟走了一个多小时。当到学校时,正好下课铃响了,全班27名学生全部迎了出来,簇拥着他走进教室。学生们很懂事,很乖,他们知道老师家远,又赶上风雪天气,路不好走,于是他们都主动地打扫起教室,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讲桌收拾得整齐清洁。看着孩子们闪亮的眼睛,接过孩子们递过来的毛巾,听到孩子们嘘寒问暖的话语,李权心中不仅仅是激动,随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工作热情和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李权知道,如果轻易地放弃这一堂课,不仅自己内心感到歉疚,以后也再不敢看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了。
当上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李权兴奋、愉悦,感受到了实现人生愿望的欢乐,却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育人的酸甜苦辣。对事业的追求,他从不敢懈怠,是学生的真情不断激励着他,鼓舞着他,感动着他,使他“默默耕耘催桃李,滴滴心血育花红”的决心坚定无比。
青春在育人中闪光
——记兰西县平山镇大兴小学教师韩学厚
有人问韩学厚这样一个问题:“当一名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朱婷婷同学父母离异,从小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家人的生活靠爷爷每天起早贪黑地捡破烂维持。韩学厚知道后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就像亲人一样照顾小婷婷。每逢新学期开学,韩学厚都会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给朱婷婷交书费,还时常给婷婷添置学习用品。当韩学厚看到婷婷穿着磨破了袖口的衣服时,他觉得自己应该从更多的方面照顾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于是,朱婷婷的家就成了他经常进出的地方。除了补习功课,他还承担起了婷婷家的家务,直到婷婷小学毕业。而在毕业联欢会上朱婷婷的一席话,更让韩学厚记忆深刻。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朱婷婷走到自己身边,眼含热泪地说:“我一定要争气,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我第一个报答的就是韩老师您。”
程志启同学的母亲常年体弱多病,家里为给母亲治病欠下近万元的外债,程志启的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并面临辍学的危险。韩学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主动到程志启家了解情况,买来补品和学习用品进行资助熏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对程志启进行课外辅导。最终程志启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
韩学厚有自己的一套道理,他说,了解家长,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他认真对所有学生家长进行分析,给他们分类排队,然后依照不同家长、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
韩学厚班里有一名学生总是不爱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很差。学生说,他父母是开饭店的,没人管他。于是韩学厚决定进行一次家访。他劝家长抽时间管管孩子,没想到竟惹怒了家长,吃了闭门羹。韩学厚愣在那里,心中像倒了五味瓶一样,自己饥肠辘辘去家访,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受到了家长的诘责,自己的一片苦心全化成了委屈的泪水……韩学厚曾一度想放弃这个学生,可是又觉得如果放弃,对这名学生来说不太负责任。于是韩学厚成立了互帮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调动其他同学为他补课,不但使这个学生进步飞快,还与其他同学建立了友谊。一名落后生在韩学厚的耐心引导和精心教育下,变成了一名勤奋学习的好孩子。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十年来的不懈追求,终于收获了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学生与家长的感激证明了他无言的付出和努力。韩学厚很欣慰,他开心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