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2日电 金秋的黑龙江迎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以“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拿遍了除“诺贝尔奖”之外几乎所有相关的中外重要奖项和荣誉,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
记者有幸采访了76岁的袁隆平院士,感受到了作为一位大家的执着与胸怀。
“黑龙江大米贡献很大”
“黑龙江3000万亩水稻面积,平均亩产达到470多公斤,很了不起! 日本是世界先进国家,对水稻特别重视,水稻生产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他们2700多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平均产量450公斤。”袁隆平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站在我省水稻之乡五常市的地垄沟前,兴奋地对记者说: “黑龙江水稻产量超过号称水稻王国的发达国家日本,很了不起,可以说黑龙江的水稻研究走在了世界前面。像黑龙江这样一个温度这么低、纬度这么高的地方,达到这么高的产量,很了不起!”
一连串的“了不起”,是袁隆平院士对黑龙江的最高评价。当记者问起黑龙江大米在市场上是什么情况时,袁隆平露出孩子般的天真微笑,他说: “哎呀,到处都吃黑龙江大米。东北大米有名,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都认,黑龙江大米贡献很大。”
在谈到黑龙江大米对国家粮食安全有何意义时,袁隆平说: “黑龙江粮食商品量占总产量的2/3。而湖南大米虽然总产量全国第一,但粮食商品量占总产量的30%,湖南的贡献没有黑龙江大。”
“杂交粳稻很有前途”
上世纪70年代来过黑龙江的袁隆平院士,对黑龙江的水稻科研生产十分关注。这两天,正赶上强降温,袁隆平院士切身体会到了黑龙江的低气温,他风趣地说: “我这几天看的这些水稻长势都很好,在黑龙江,自然条件优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发展水稻十分有利。但是低温冷害是黑龙江发展水稻最大的问题,你看现在就很冷,因此培育抗寒品种是首要问题。”
袁隆平认为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单产潜力巨大,据先生计算,如果生产杂交粳稻,按一般规律,可提高产量20%,比如现在的单产是500公斤,通过几年的努力,应该能够增产100公斤,就是达到600公斤。
袁隆平充满信心地说:“这是能够做得到的。但任务很艰巨,希望国家能有更多的支持,同时把科研人员集中起来,形成合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想杂交粳稻在黑龙江是很有前途的。”
目前我省运用到生产中的水稻品种都是常规品种,杂交粳稻品种研究是世界热点也是世界难题。袁隆平说:“我看到了黑龙江的计划,现在粳稻的面积是3000万亩,要把黑龙江建成国家粳稻基地,水稻面积要增加1700万亩。研究杂交粳稻对提高单产很关键,希望在几年之内,杂交粳稻的面积有零的突破,到2010年有200万亩就更好了。”
袁隆平为我省杂交粳稻研究指点迷津,他认为我们现在的常规技术是成熟的,关键是技术路线调整一下,用现在的材料,现在的技术,培育出高产粳稻品种,提高20%产量是有可能的。袁隆平直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黑龙江米质好,如果能够在优质基础上提高产量是很有前途的。
再提两个心愿
不要觉得袁隆平院士只知道成天和水稻打交道,他的弟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博士说:“老先生排球、音乐、游泳,样样是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