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袁隆平:阳光都是欢迎我的!“杂交水稻之父”龙江行侧记
2006-09-13 08:52:13 来源:科技日报网络处  作者:王喜霖 李丽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3日电 据科技日报消息称,9月10日至12日,被业界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了有着300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的黑龙江。袁院士的到来让黑龙江省农业界人士像过节一样兴奋,全省水稻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从各地市汇拢到哈尔滨,就连黑龙江垦区著名的水稻专家徐一戎教授,也不顾82岁高龄,在得知消息后当天就从佳木斯市赶来。

  而同样感到兴奋不已的还有袁隆平院士本人。

  连叹三个“了不起”

  “黑龙江3000万亩水稻面积平均亩产达到470多公斤,很了不起!日本是世界先进国家,对水稻特别重视,水稻生产水平是非常高的,他们的水稻种植有2700多万亩,平均亩产450公斤,黑龙江水稻亩产超过号称水稻王国的发达国家日本,很了不起!可以说黑龙江的水稻研究走在了世界前面,像黑龙江这样一个温度这么低、纬度这么高的地方,能达到这么高的产量,很了不起!”

  一连三个“了不起”,袁隆平院士在察看了黑龙江“水稻之乡”五常市的几块稻田后,兴奋地对身边的记者高度评价了对黑龙江水稻的印象。

  而提到黑龙江的大米,袁隆平笑呵呵地说:“哎呀,全国到处都吃黑龙江大米。东北大米有名,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都认,黑龙江大米对全国贡献很大。”

  培育抗寒品种是关键

  初秋的黑龙江又遭遇强降温,袁隆平院士切身体会到了黑龙江的冷。他说:“我看到黑龙江的水稻长势都很好,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病虫害少,水资源也很丰富,发展水稻十分有利。但是低温冷害是黑龙江发展水稻面临的最大问题。怎么办呢,我觉得培育抗寒水稻品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么,怎样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呢?袁隆平参照以往多年的研究经验继续为黑龙江水稻指点迷津。他说:“如果生产杂交粳稻,按一般规律,可提高产量20%%,比如现在的单产是500公斤,通过几年的努力,应该能够增产100公斤,就可以达到600公斤。”

  袁隆平充满信心地说:“这应该是能够做得到的,但任务很艰巨,希望国家能有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希望能把科研人员集中起来,形成合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想杂交粳稻在黑龙江是很有前途的。”

  据介绍,目前黑龙江省的水稻品种都是常规品种,杂交粳稻品种研究是世界热点也是世界难题。袁隆平说:“我看到黑龙江有个计划,现在粳稻面积有3000万亩,如果要把黑龙江建成国家粳稻基地,水稻面积计划增加1700万亩。研究杂交粳稻对提高单产很关键,希望在几年之内,杂交粳稻的面积有零的突破,如果到2010年有200万亩就更好了。”

  袁隆平认为黑龙江现在的水稻生产常规技术是成熟的,关键是技术路线调整,用现在的材料,现在的技术,培育出高产粳稻品种,提高20%%的产量是有可能的。

  水稻高产还有潜力

  因为科技日报对袁隆平院士的一贯关注,本报记者因此得以独家专访了袁院士。

  “您的超级稻在媒体的关注下,不断地在创造着新的高产纪录,那么,水稻高产是否有极限呢?还有进一步创造高产的潜力吗?”

  “我们在杂交稻方面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1996年—2000年,当时的指标是大面积示范要达到700公斤/亩,我们在2000年实现了,现在正在大面积应用;第二期是“十五”期间,即2001年到2005年,指标要求大面积示范要达到800公斤/亩,我们提前在2004年实现了,今年开始了大面积推广;第三期是2006年—2010年,指标是大面积示范900公斤/亩,我们有信心在2010年实现,而且很有可能提前一年实现。”

  “至于超级稻的高产潜力,从理论上讲,如果光能利用率能达到5%的话,我们打个折扣,如果能达到2.5%的话,长沙的一季稻可达1500公斤/亩。”

  “听说,目前超级稻在推广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是什么制约着超级稻的推广呢?”

  “两个原因,一是谷贱伤农、二是机械化程度不够。但黑龙江是个例外,我们头一次听说种稻可以致富,这是黑龙江创造的奇迹。”

  “阳光都是欢迎我的!”

  三天来,袁院士深入到黑龙江的好几处稻田察看了黑龙江水稻的喜人长势。

  走在初秋的稻田地里,只见袁院士健步如飞,轻松前行,根本看不出他是76岁高龄的老人。袁院士一边走一边询问,并不时低身细细察看着颗粒饱满的麦穗。

  记者始终跟随在院士身后,近距离体会着从他眼神中、话语中还有手指尖中流露出的对水稻、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是呀!有着40多年杂交水稻研究经历的袁院士,对水稻的感情似乎已经深深融入到整个生命中,而他对中国和世界水稻的贡献也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临别,大家与袁院士合影留念,之后,袁院士刚想离开镜头,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忠喊了一声“别动!给院士单独留个影!”,摄影记者的镜头一齐对准了院士,恰逢此时,一抹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照在院士身上,照在金灿灿的稻谷上。

  巧了,刚一照完,那抹霞光就“转身”溜走了,袁院士幽默地说:“阳光都是欢迎我的!”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