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非油产业构建新高地 哈大齐大庆区域形成"一加五"格局
2006-09-22 16:39:5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晓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建设中的大庆石油装备工业区
建设中的大庆石油装备工业区

  东北网9月22日电(记者 孙晓锐) 大庆,作为国家确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自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这一项重大决策以来,精心谋划主攻方向,在工业园区内大力发展石化、纺织、电子信息等非油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果,目前非油经济已经占到了全市经济的35%左右。

   未雨绸缪 非油为先

  大庆市政府在研究分析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前景,市场潜力之后,确定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的产业主攻方向,即建立专业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新型建材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替代产业,力争把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做到1000亿元以上,其他5个产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规模,形成“一加五”的非油工业新格局。

  目前在所有建设项目中,总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有年产36万片的6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年产20万吨的醋酸、年产50万吨的催化裂解联合装置3项,总投资在1亿元至5亿元的项目有年产30亿支的药用玻璃瓶、20万片的蓝宝石衬底基片、2万吨的大豆分离蛋白等43项,总投资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年产30万件的羊绒衫、5000顿的牛奶蛋白纤维、1000吨的高蛋白片等34项。这些项目中,以乳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非油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用牛奶为原料制造的纺织材料牛奶绒纤维
用牛奶为原料制造的纺织材料牛奶绒纤维

   广栽梧桐 筑巢引凤

  大庆市政府认识到,投资环境的优劣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为此,政府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减低企业入驻成本,吸引企业主动向园区集中。红岗橡胶工业园区,依托石油管理局下属企业的基础设施,引进300万条半钢子午胎、200万条内胎、1万米三角带等项目;日月星大豆工业园区通过为企业代建厂房的办法,引进15万吨低温浸油、2万吨分离蛋白、1万吨功能蛋白等项目;肇源皮革工业园区,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吸引6家企业进驻,形成了450万张猪皮加工、200万张牛皮加工、2400吨明胶的生产能力。

  在“硬”环境提升的同时,“软环境”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一方面,大庆市政府每年都拿出400万多元,用于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以支持企业提高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进提升了哈医大大庆校区、八一农大、大庆石油学院、大庆职业学院等6所大学,完善了软件园、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业平台,组建了工商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社会服务性组织,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创新环境。

   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

  产业形成集群,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创造区域经济优势。大庆市政府在招商环节开始,就从塑造集群品牌的角度出发,重点引进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成熟企业,借以带动相关企业进入专业园区集约开发,完经过培育扶植,已逐渐在园区内形成专业产业带。

  大同区纸园区经过努力,吸引了春山、宏桥、晟美等30余家企业,由建设初期的“请商进入”发展到“选商进入”阶段,呈现出纸业生产、纸箱制作、纸塑符合包装于一体的发展特色。日月星大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13个大豆深加工系列项目,目前园区一期已经建成,有4个项目已经投产,该园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豆深加工基地。现在,各具特色的专业园区内,企业聚集度日益提高,主导产业集群化趋势进一步显现。

  40多年前,第一代大庆人用“铁人精神”的豪迈在亘古荒原上创建了大庆石油城,40年后的今天,新一代大庆人正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重要契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续写大庆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