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教辅书不该成“教育垃圾”
2006-09-25 09:46:5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小磊 吴利红 卢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5日电 日前,媒体发表了本埠教辅图书市场状况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很多家长和专业人士认为,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教辅市场的管理力度,避免资源浪费,抵制粗制滥造的教辅书对学生的误导,希望能够尽快研发推广符合本区域教育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教辅图书,满足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针对家长们的呼声以及专业人士的建议,本报记者对教辅类图书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自2002年,国家教育部为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对教材以及教辅图书逐渐放开。而在教育改革、教材改革以及出版资源重组、发行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辅市场的利润突增。随之而来的是,全国近六百家出版社中介入教辅用书的出版社达500多家,每年约有十万种教辅图书涌入市场。黑龙江省十余家出版社也都在出版教辅图书。那么,这些品种丰富的教辅图书能真正成为学生、老师的好帮手吗,他们对这些教辅图书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减负”不成反“增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教辅市场的放开,新课改的实行,学生和家长不仅要面对混乱、难以遴选的教辅市场,而且负担并没有减轻多少,有的家长甚者认为“增负”了。

  李女士的孩子今年从69中考入了省重点高中,开学没有几天,李女士又增添了几分烦忧:学校开出了本学期教辅资料的名单,粗算一下,如果买全了这些教辅图书,至少在300元左右。“孩子在初中的时候,教辅就没有少买,尤其是到了初四,仅买教辅书就花了六七百元,有的书根本没有来得及翻,还崭新的呐。”李女士给记者拿了几本孩子在初四时买的教辅,这些书都被冠以诱人的名字:“××考试金牌”、“中考秘笈”、“状元卷”等,价格一般在20元左右。

  与李女士孩子相比,下岗职工刘怀斌的孩子倒是认真对待教辅书。每月收入不到千元,只要老师推荐的教辅书或者听到哪本教辅书好,刘都尽量给孩子买回来。可是有时候,孩子在做一些教辅书上的习题时,常常解不开,有时都弄到半夜。第二天请教老师时,老师都得研究半天才发现是习题存在问题。“面对这样的教辅书,只好扔掉,浪费钱认了,可是孩子的时间浪费不起呀。”刘怀斌苦笑着说。

  日前,在新华书店记者遇到从通河来哈给孩子购买教辅书的李平。李平说,孩子明年参加高考,为了让孩子增强竞争实力,特意利用休息日跑到哈尔滨买教辅。面对众多的教辅图书,李平有些茫然不知如何选择,但最终还是花了半天时间,买了三百多元的教辅。

  一位老师说,一些父母不知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辅,往往买上一堆让我们老师帮着挑选,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又造成了浪费。

  教辅,废品收购站的新品

  由于每年的课本都有一些变动,尤其是新课改后,一些配合新课改的教辅资料也在随之变化,旧的教辅也就成了“废品”。

  日前,记者在南岗银行街一家废品收购站中了解到,这几年教辅图书还成了废品中的“新品”。中考和高考结束后,来卖教辅的挺多,有时一天就能收几十公斤甚至近百公斤。一些收废品的人说,收购价有时按每公斤1元左右,高的时候也就在一元五六左右,低的时候0.8元。

  今年孩子考入哈工程大学的江强说,孩子这几年在高中阶段买的教辅书至少花费千元以上,可是这些书当废品卖也就十几块钱。

  一家民营书店的老板说,每年开学前一两个月是卖书的最佳时节,过了这个时间段就卖不动了。卖不出去的教辅书有的能退回去,有的干脆就当废品卖了。

  记者在走访一些废品收购站时还发现,一些出版社在七八月份还到废品站收购八九成新的教辅。一个开废品站的说,他们买回去,就是做参考,然后再重新编书。

  黑龙江省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说,原本教辅图书是用来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帮助提高成绩的。然而有些教辅书不但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反而成为“废品”,应该说这是教辅图书的悲哀。

  教辅不该成“教育垃圾”

  如今走进新华书店、图书市场,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摆满书架,许多书店就是靠教辅资料来维持生计。不但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还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别是一些教辅资料粗制滥造,错误百出,对学生掌握知识产生误导。教育专家认为,眼下,杂乱无章的教辅图书,有演变成“教育垃圾”的趋势。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的编审李禹河说,一本初中语文练习册竟有一百多处错误,有的小学教辅页页有错。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整顿查处教辅市场,但是,事与愿违,教辅图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泛滥成灾,成为一种教育垃圾,治理的顽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丁社长说,由于各种原因,教辅不能统一购买,但教与学中教辅的需求依然存在,必然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这种混乱局面使劣质教辅甚至盗版教辅有了可乘之机,教辅如果真成为“教育垃圾”,受害的只能是学生和家长。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