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村民感慨:“今年变化真不小”——道里区新农村建设巡礼
2006-09-27 15:20:1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世义 姜雪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7日电 一排排青砖琉璃瓦的院墙圈起农家小院,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村路两侧是造型新颖的路灯,红砖墙上挂着醒目的路牌……

  金秋时节,来到道里区太安村,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农家院,又是一番光景。庭院整洁,窗明几净。拧开水龙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汩汩流出;点燃沼气灶,淡蓝色的火苗快乐跳跃;打开电视机,30多个频道的有线节目精彩纷呈……

  “我们村今年的变化真不小,马路通畅了,院子干净了,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69岁的村民刘玉珍自豪地对记者说:“等明年村里的文化广场建好,再安上健身器材,日子就过得更滋润了。”

  今年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道里区在全省开展的“百乡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有1个镇6个村被列入全省先期试点计划,是全市8个区中试点村镇最多的一个区。道里区依托科学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实施“五改五清一进”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短短一年间,农家院告别“埋汰富”,焕发了新生机。

  实施环境工程告别“埋汰富”

  提起过去的通村路,道里区立功村农民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拖拉机开上路,农民心里真打怵,开车手脚直忙乎,颠得屁股坐不住”。这种“无风三尺土、有水一街泥”的通村路在道里区农村曾普遍存在,成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最大制约,也直接造成了农村生存环境的脏乱差。尽管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切身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种“埋汰富”现象,道里区在建设新农村中把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放在首位,实施“五改五清一进”工程。“五改”是指改路、改墙、改厕、改水、改变人与畜禽混居;“五清”为清庭院、清垃圾、清污、清路障、清柴垛;“一进”是有线电视进农家。

  通过市政府政策补贴一点、区政府拨一点、镇里拿一点、村里出一点的办法,道里区首先对农民关心的通村路进行改造,完成了28.5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将过去坑洼不平的黄土道全部修建成水泥路,道路两侧修排水沟和绿化带,配上造型新颖的路灯。同时将村屯临街围墙进行统一规划,设定统一高度、统一色调,建成高1.8米,颜色为青色、白色和米黄色的农家院墙,墙头用红砖和琉璃瓦建成仿古型墙帽,每条街道设立路牌,农家院编设门牌号。

  道里区还借助科技力量,将农民的旱厕改建成水冲式厕所,与沼气池连在一起,既清洁了环境,又为新能源提供原料。在太平镇的立功村,家家看不到柴草堆,做饭烧水全都用上了沼气炉。

  目前,道里区已有1510户农民用上沼气,280户农民实现了有线电视网入户,饮用水源全部由地表水改为深井自来水。

  科学规划勾勒新农村蓝图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为避免搞“盆景式”建设,道里区确立了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农民生产、生活同步建设的新思路,成立了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新农村建设推进办公室,按照规划先行、试点起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思路,从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着手,从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及方舟设计院等聘请规划专家进行论证规划、科学把脉。

  区领导赴江苏昆山市、江阴县华西村、江西赣州市实地考察,借鉴省外经验,结合道里区农村现状,制定出远、中、近期规划,从总体上做到“两个突出,三个保留,四个配套”,即突出民族村和田园风光特色;保留金代历史遗址,保留生态环境,保留自然风貌;达到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住房设计、产业发展配套,从而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不搞一刀切。

  被列为全省试点的太平镇,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在采纳农民32条新农村建设意见后,确定了“南湖北江一条线,三村五屯一个园”的近期规划方案,即将太平湖和小山子屯松花江岸建成观光旅游一条线;将太安村、立功村、立权村及隶属的五个屯,进行环境、生产、生活改造,建设适合农民生产的奶牛养殖、蔬菜种植园。

  今年上半年,道里区被列入省级新农村试点的建国、二场、新兴、万家、太安、先富6个试点村全都完成了科学规划,按照制定的蓝图开始建设。

  新农村建设农民作主

  新农村怎么建?道里区态度明确,政府不能包办一切,农民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是要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当然愿意出工出力。”先富村农民万寿财对记者说,“只要政府给我们打个样,接下来的我们自己主动干。”在先富村,政府投资的通村路刚修进村子,村民们就自发组织起来挖村路两侧的排水沟。只要是改善村屯环境的工程,全村没有一个不支持的。

  9月初,太安村建设文化广场需要人力运砖,145名村民不用组织,没有号召,自发加入运砖队伍,100万块砖在3天时间里全部从砖厂运进村里,没有一个村民向村里要报酬。村里统一规划建院墙,43户村民的院墙建到了红线外,需要后退两三米。这些村民二话没说,马上拆掉旧墙砌新墙。村里的街道立上不锈钢路牌后,一些老年人随即义务承担起看护的任务。

  村民们争着做贡献,村与村之间也在比着干。立功村、立权村都不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看到邻近的太安村变了样,主动向区里提出不等不靠赶超太安村。两个村累计自筹投资1100万元,改造道路10公里,并率先搞起了能源革命,消灭柴草垛,建起了沼气池。附近的太平村、先发村、先富村、永和村也不甘示弱,都开始计划将本村的黄土路铺上水泥面。

  农业产业化开拓新思路

  奶牛住楼房,这是出现在太安村的新鲜事。一座面积1600平方米、集养牛基地和榨奶站于一体的二层楼今年在太安村投入使用,迈出了该村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今年,太安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农业产业化放在首位,集中财力建设了这处养牛基地和榨奶站,300多头奶牛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榨奶。村党支部书记徐成德算了一笔账,散养奶牛每头年净利润3500元,集中饲养每头奶牛年净利润4000元,仅此一项全村农民可增收15万元。另外,奶牛集中养殖后,还节省每家每户的人力,牛粪集中处理,使村屯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可谓一举多得。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给农民带来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提高生产力,走产业集约化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道里区以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全力实施高科技农业、特色养殖业、近郊工业和乡村旅游业4大工程建设。加快新发镇建国村的高科技园区和二场村的节水灌溉园区建设,引进千余种新产品进行试验推广;以五星村、新兴村、建国村、二场村为核心,建设两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立权村、太安村、万家村为重点,探索奶牛集约化养殖道路,使奶牛养殖由一家一户的散养变成集中饲养,初步实现奶牛集中饲养+奶站+乳品加工企业一条龙生产。

  在农村工业发展上,道里区大力推进新榆工业园区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和劳动力转移发挥作用。在农村旅游业开发建设上,发挥道里区临空、临湖、临河、临江优势,建设沿江长廊,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修建两公里的沿江公园,吸引城市游客。

  据统计,通过新农村建设,高科技农业、特色养殖业、近郊工业和乡村旅游业这四大产业预计将使道里区农民人均增收350元。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