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生态农业游:“北大荒”与“北大仓”的对话
2006-10-04 15:51:38 来源:新华网  作者:邹大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10月4日专电 稻香阵阵“北大仓”,至今犹忆“北大荒”。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享有“北大仓”的美誉,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北大荒”在变脸“北大仓”的同时,也失去了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如今,为了保护“天下粮仓”,黑土地上的农民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致富的同时,也感悟着“北大荒”与“北大仓”零距离对话。

  “北大荒”曾是人们记忆里对黑龙江的昵称。黑龙江境内有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三江平原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目录。"北大荒"开发前生态环境优越,人们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形容当时和谐的生态环境。

  20世纪50年代,10万转业官兵开始了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之后"北大荒"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开发。如今,"北大仓"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粮食商品率达到70%,有关部门预计今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将达378亿公斤。

  但是,由于过度的捕猎、排水和开垦,“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多种动物了无踪迹,黑土流失了三分之一,土地沙化、流失严重。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1999年黑龙江全面停止开荒,随即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湿还“荒”。

  然而,对于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他们必须在“北大荒”与“北大仓”之间艰难地选择。针对都市人向往“北大荒”的旅游需求,黑龙江开始了发展生态农业游、实现传统农村经济“变脸”的探索。

  如今,篱笆小院、果实采摘、湿地荡舟……融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游,正让黑土地上致富观念悄悄转变的农民的腰包渐鼓。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当奈村村民周树文2003年开始经营采摘游和湿地“竹筏荡舟”旅游时,并没有想到今天全村会有300多人和他一样吃“旅游饭”。周树文说:“过去种一年地的收入也就1000多元钱,现在搞旅游的收入至少要翻一番,收入高的可达到几万元!”

  随着生态农业游不断升温,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因为退耕还湿还林让他们尝到了更多的甜头。发展并非只能依靠破坏环境,“北大荒”与“北大仓”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了共生,它们的零距离对话并未如想像中那样尴尬。

  黑龙江省旅游局局长薄喜茹说,农业生态旅游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环境,是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的长期重点。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