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以商养文依旧严重 哈尔滨市文化馆建设期待早日突围
2006-10-09 13:27:4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韩丽平 薛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9日电 出租场馆以商养文求发展

  国庆期间,记者走访了哈尔滨市几个区级文化馆,发现这种群众文化阵地的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困扰文化馆的一些问题依旧存在,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道里区文化馆一楼的门市房多数都已出租,在通往该文化馆的楼道里也做了两个隔间,分别租给不同的业户。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许多房间都是排练房兼办公室,平时就当办公室用,如果排练需要再腾出来。对此,馆长也颇为无奈:“我们的开销都来自财政拨款,但拨来的钱仅够人员开支用,对于活动所需要的经费必须自己想办法,所以我们只能以商养文。”

  在道外区文化馆记者看到,文化馆的牌子很不起眼地挂在墙体的一侧,而一家批发站的牌子却异常醒目地挂在文化馆的门口,该馆已将一楼门市租了出去,所有要到文化馆的人必须从批发站门口进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哈市文化馆状况最好的是2005年投用的南岗区文化馆,面积3000平方米,由南岗区政府投资兴建。其次则是道里区文化馆,然而据业内人士介绍,就道里区文化馆的现状看,还不如南方发达城市的一个社区文化站好。

  “软”补“硬”文化馆多路突围

  哈尔滨文化馆硬件的现状堪忧,但哈尔滨市却多次获得群众文艺创作全国最高奖项“群星奖”。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李春盛认为:哈尔滨的文化馆现状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硬件不硬,软件不软”。所谓“硬件不硬”是指文化馆的硬件设施不够硬,其中馆舍面积不够是最大难题,日前,国家曾对全国的文化馆馆舍面积进行一次评比,哈尔滨几乎没有能达到标准的。“软件不软”是指文化馆工作人员素质很高,有一批业务过硬的骨干力量,再加上强大的群众文化基础和参与活动的热情,这些都使得哈尔滨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至于现在文化馆存在的“以商养文”的问题,李春盛说,文化馆的定位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它的开支应该归财政全额拨款。就我省而言,省馆的活动经费还是能保障的,但是市、区馆的所谓全额拨款则只能满足人员的开支和水电费支出,而活动经费必须靠自己筹集,所以许多文化馆不得已只能靠拉赞助、出租场地等方式来筹集活动经费。

  哈尔滨文化场馆未来将如何发展?记者采访了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图书馆处仁处长,她说:“我们的经验是坚持公益性就有作为,就有进步,有发展。同时,以保证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为前提,通过企业赞助资金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赢策略。”据介绍,南岗区图书馆和市图书馆合作,开通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同走进红旗乡和王岗镇,采取义务培训的形式把沼气利用、果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特种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等农业技术带给乡镇农民。该区还调动企业积极性,如宝丰药业集团出资建造了“健康文化”快车,这个流动的舞台,将过去的被动演出变为主动出演,随时随地让百姓欣赏到高水平的文艺表演......所以说,文化馆的发展还是有许成功经验的。

  阵地缺血公益事业需援手

  日前,全国部分省市“文化馆论坛”第21届年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借此契机,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据本次文化馆年会会长谈祖应介绍,长期以来,由于公共文化经费的长期短缺和增长缓慢,大量基层文化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以文补文”等形式的文化产业补助文化事业的尝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明确、科学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也致使部分文化馆公益事业受到影响,阵地萎缩甚至流失。后来也有人倡导过文化馆双重试点,既强调文化,也强调经济,就是公益事业企业化,这种尝试一度发挥过作用,但最终也没有成功。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对文化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除了不断争取加大政府对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外,最紧迫的还应该是根据公共文化的需求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公共文化事业考核及监督体系,并利用社会各种资源,进行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探索。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