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出家门去打工 劳动力转移富了东宁“泡子沿”
2006-10-09 14:49:4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宋圆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9日电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顺口溜曾是东宁县三岔口镇泡子沿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个村的生活现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全村的青壮年人都走出了国门、走进了企业,双脚踏上了打工赚钱的致富路,沉甸甸、白花花的“银子”鼓起了农民的腰包。

  泡子沿村是东宁县三岔口朝鲜族镇的汉族村之一,全村人口2360人,劳动力1080人,全村共有耕地12000亩,人均耕地面积5亩左右。以前村里人就是靠承包到户的几亩耕地,一年到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泡子沿村离东宁口岸只有4公里,针对这一地缘优势,村干部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依托口岸和县域内企业优势、深挖人力资源、做活劳务经济的致富思路,决定把“打工赚钱”作为发展村内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

  2000年,村委会首次选派管洪彬到俄罗斯包地种起了蔬菜,当年就收入3万多元。随后,村民袭祝江到俄罗斯经营废旧机床,年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张利等2人到韩国在建筑行业打工,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这下子可急坏了留在家里的村民,看到别人赚了钱,再和自己的微薄收入相比,村民的眼睛亮了起来,村民们开始纷纷走出家门,走上务工致富之路。

  截至2006年7月,泡子沿村共转移劳动力748人,占人口总数的69%,其中向俄罗斯、韩国转移280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37%,其余的在华宇木业、宁城渔业、养貂厂长年性务工。年劳务收入731万元,仅此一项,村里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900余元。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摘掉了泡子沿村的“穷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