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岁的徐大爷住在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快两年了。中秋节夜晚,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对着一轮明月。“真应了那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老人自嘲地说。“又是一年,过一年少一年啊!”“儿子忙,不是说忙点好嘛!”皎洁的月光下,老人的背影十分孤单……
“人月两团圆”,按中国传统的习俗,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日前记者走访哈尔滨市10家养老院,调查了800多位老人后发现,八成老人没被子女接回家中过团圆节。
工作人员:
老人的眼神真让人心酸
10月6日,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记者来到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时刚刚19时,正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看电视的时间。虽然福利院为老人安排了不少节目,可是多数老人兴致不高,提前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活动室里显得空荡荡的。
这家福利院住着400多位老人,有320多位老人中秋节没被子女接回家。工作人员小张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工作已经3年了,最怕的就是过节,因为每当过节时这些老人就会特别想家。一大早就有不少老人坐在门口,眼巴巴地盼着孩子们来看望。
“老人期待的眼神真让人心酸啊。”小张说,“这些老人就像孩子一样,平时总会闹闹脾气,在节日里却不一样,十分安静。有的老人还会躲在房间里悄悄地流泪。没有亲人陪伴的中秋节,老人快乐不起来。”
在工大集团老年公寓,60多位老人中有50多位在老年公寓过节。哈尔滨第二福利院中自费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有三分之二没回家过节。在动力区的壹康老年公寓,只有两成老人回家过节。
孤独老人:
没有回家并非不想回家
记者端着月饼走进了哈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许大娘的房间。许大娘看到记者时愣了一下,然后露出了失望的神色:“你跟我女儿长得真像,冷不丁一看还以为是我女儿来了呢。”
这个中秋节,许大娘形单影只。“以前过中秋节,我都是和我家老头子还有女儿、外孙子一起过的。”第一次在福利院过中秋节的许大娘回忆起过去过节的情景,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许大娘只有一个女儿,往年中秋节都是女儿先去公婆家,然后再和女婿带着外孙子回来和他们一起过节。去年老伴去世后,许大娘觉得独自生活太孤单,还会加重女儿的负担,就住进了养老院。“十·一”期间,女儿一家到外地旅游去了,许大娘只能和养老院的老人们一起过中秋节。
离开许大娘的房间,记者走出去很远,老人还站在门口招手,瘦小的身影显得那么落寞。
住在道外区夕阳红养老院的李大妈自从2000年退休后,就被儿子送到这里了。儿子儿媳工作都比较忙,老伴儿又走得比较早,李大妈心里常常有一种失落感。“就算儿子没时间来看我,哪怕打个电话,让我听听他们的声儿也行啊。”
按照李大妈提供的电话号码,记者拨通了李大妈儿子霍先生的电话。霍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做长途货运生意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即使是假期也无法休息,现在正在沈阳。中秋节本来要给妈妈买礼物的,实在是太忙就给忘了。
看到记者放下电话,李大妈急切地问:“我儿子在哪呢?是不是开车呢?”然后又埋怨自己说,“哎呀,我真是老糊涂了,他开车危险,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他打电话啊!”
在南岗区社会福利院锦绣老年公寓谢大爷的房间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酒味。工作人员介绍,谢大爷今年78岁了,退休前在哈铁机务段工作。据谢大爷介绍,他1992年病退,3个子女无暇照顾他,就把他送到这里了。虽然女儿每个月都给他几百元的生活费,再加上自己近千元的退休金,算得上是衣食无忧,但总觉得心中十分失落,常常独自喝酒。
“姑娘,你这衣服是在哪买的?我孙女最喜欢这种上面画着动物的衣服了。”向记者说起心爱的孙女,谢大爷来了精神,“孙女是我带大的,从小就跟我特别亲,现在上高三了,成绩可好呢。”谢大爷乐颠颠地拿出10多年前的一张“全家福”给记者看:“这是儿子,这是女儿,这是孙女……”说着说着,谢大爷的语气沉重起来,“快一年没看见他们了,他们可能把我这孤老头子给忘了,可我想家,想他们啊……”记者离开时,谢大爷仍然在看着手中的那张“全家福”自言自语着。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寓共有101位老人入住,每个节日都能回家的老人寥寥无几,就连回家过年的老人也不到半数。今年的中秋节80%的老人没有回家过。这些老人的儿女连节日都很少来看望老人,平时就更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了。
忙碌子女:
没有时间照顾老人
按照老人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采访了几个没接老人回家过节的子女。一位姓张的女士说,将父亲送到老年公寓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老人年纪大了,独自在家儿女们根本就不放心。在老年公寓有专人照顾,一日三餐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省心。“我们也知道父亲自己在老年公寓很寂寞,很想念我们。但是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孩子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哪有时间来照顾他啊。他在家不如在老年公寓过得舒心。过节就这么一天的时间,来来回回既折腾又浪费,还不如把这钱省下来给老爷子改善伙食呢!”
没接母亲回家过节,王先生的理由是,母亲有时候脑子不太清楚,以前在家的时候出门走丢过好几次,保姆也看不住她。在养老院有专人护理,还有伴儿,做儿子的也放心了。“我们兄弟几个都是做生意的,逢年过节是最忙的时候,根本就走不开。再说老太太脑子不清楚,估计连什么是中秋节都不明白了,接回去也没什么意义。”
可是王先生不知道,中秋节一大早,他那80多岁的母亲就坐在养老院窗前,望着门口一直到日落。没能等来儿子的老人把养老院发给她的月饼全都藏在一个铁盒子里,说是要给儿子留着。
业内人士:
老人更需精神赡养
据哈市老龄委统计,目前哈尔滨市共有老人113.9万人,其中由于子女不能给予妥善照顾而被送往敬老院的老人有8995人,这些老人过节时能被子女接回家团圆的少之又少。
哈市第一福利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杨得文认为,老年人在退休后,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在这个时候他们会格外依恋子女,希望子女能多跟他们聊聊天,多了解一些子女的生活状况。“‘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传统节日来临,老人渴望跟家人团聚的心情会更迫切,只要有可能,儿女都应当把养老院里的父母接回身边,共享天伦之乐。虽然养老院里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儿女在精神上给予的抚慰还是老人们最看重的,儿女的孝心是他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编后:
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无论怎样,这一天,都不能让父母感到孤单。老人渴望和儿女团聚的那颗心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代替的。不要只是认为,老人生活得好就可以了,比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来自儿女、家人的爱和关心。那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百善孝为先,论心更要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