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今年首场雪飘落冰城 气象部门预测:今冬雪大
2006-10-13 09:32:2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刘泽宁 赵政府 何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3日电 “下雪了,下雪了”,12日7时,今年第一场雪降临深秋的冰城。漫天飞舞的雪花让爱雪的北方人开始品尝冬的滋味,更给外地游人带来欣喜。一早着秋装出门的市民被突如其来的冷天冻得快步前行,空调车爆满,商场棉服、取暖用品销售出现高潮,暖意融融的火锅店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据气象部门预测,哈市雪后气温随之下降,13日气温将降至零下3摄氏度。另外,哈尔滨今年将逢暖冬,并将频降大雪。

  雪花落地成水

  交通影响不大

  7时30分,记者在哈平路看到,市民撑起伞抵挡飘落的雪花。因为还没有上冻,飘扬下来的雪花落地便化成了水。7点30分是交通高峰时期,记者分别来到霁虹桥转盘道、中山路、新阳路等主要交通干道,看到上路车辆行驶速度略微放缓。由于车行放缓,12日早哈市交通高峰时间比平时延长了20分钟左右。记者从122交通指挥中心了解到,截止到9时交通事故报警量没有增加与平时持平。

  12日的第一场雪,让众多空调大巴司机乐了起来,每辆车上乘客都爆满。9点多,记者在101、102、103、2、13路等公交线路的站台上看到,等车的市民很多。在普通公交汽车和空调大巴同时进站时,很多乘客拥向空调大巴。一位103路空调大巴司机告诉记者:“今天的这场雪,气温突然下降,像现在人数剧增的情况,即使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也很少出现。”领着孩子乘坐空调大巴的石女士说,下雪了,天冷路滑,空调大巴比较暖和,感觉很温馨。

  针对降雪、降温,哈尔滨市的公交车都采取了相应的保暖、保温措施。据哈市电车公司工作人员孙守志介绍,近两日,哈市持续降温,最低温度已达到零下,该公司多

  辆汽车因不适应天气变化,导致机油凝固、启动困难,为了保障准时发车,电车公司所有出车司机都提早到班,对车辆进行检修。

  降雪后,交警部门在哈市霁虹桥、新阳路、中山路、二环快速干道上桥口等易堵路段,都增加了警力疏导交通。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增加了导航设施,提高了飞机飞行导航、管制能力。截至16时,进出哈尔滨机场的航班均正常运行。

  市民准备过冬

  游客欣赏雪景

  9时,在南岗区学府路黑龙江大学站台,记者看到街边卖烤地瓜的商贩忙个不停,市民或手捧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前行,或津津有味品尝起来。商贩介绍说:“没想到仅2个小时,就卖了40多个烤地瓜,天冷生意真是好。”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兆麟公园、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和建筑艺术广场等处,第一场雪降临哈尔滨,为来哈的游客们奉献了美丽的雪景。游人比往日多了许多。三三两两的南方游客兴奋地欣赏着雪景,并不时按动手中相机的快门,留下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在建筑艺术广场上,人与鸽子在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构成

  了一幅多彩的图画。

  赶着上学的孩子们小脸冻得红扑扑的,雪花飞舞中,孩子们扬着头,任凭雪花打在脸上,尽情享受着这初冬的第一场雪。

  因为下雪气温突然降低,商场羽绒服、皮夹克等冬装一度俏销,前几日销售很“火”的电暖器、电褥子、手套、帽子等取暖用品更是备受消费者青睐。大型超市、商场、书店的休息区则成了遛弯老人们躲避严寒的好去处。此外,哈市各大火锅店的生意异常地红火,在哈市南岗区宣化街上的几家火锅店内,热气腾腾的羊肉片在锅内翻滚,各店都出现了客满或是排队等候的火热场面。

  雪后气温降低

  今冬雪量偏高

  尚未换去缤纷秋装的人们,在跺脚取暖的同时纷纷感叹,今年的雪来得真早。但据气象部门介绍,这与去年同期降水相比是正常的。

  据哈尔滨市气象台透露,因受贝加尔湖冷空气影响,低压加强,才使得哈尔滨12日早上出现降雪天气,降雪主要集中在阿城、宾县以北地区,降雪量在0.1~0.6毫米,这是哈尔滨市今

  冬的第一场降雪。

  黑龙江省气象台预报室主任张志秀介绍,人们之所以感觉这场雪来得早,是因为今年10月上旬与历年全省气温相比高5摄氏度左右,此次突然降温,让人们感觉明显。

  据了解,这股影响了全省的冷空气,是从贝加尔湖东移过来的,下午已经移到黑龙江省东部的牡丹江地区,预计12日晚就会移出我省。13日还将有一股冷空气自西向东移入我省,哈尔滨市13日早上最低气温在零下3摄氏度左右,未来几天哈尔滨市晴雨相间,气温有所波动。我省北部地区将会有降雪,南部地区也会有降水。此后一段时间内,我省气温升降将变化较大。

  气象部门提醒:由于气温升降幅度较大,容易引发感冒,出行的市民要注意保暖防寒。

  据有关人士介绍,去冬今春,哈尔滨市先后降雪17场,其中大雪2场、中雪2场、小雪和阵雪13场,累计降水量21.5毫米。今年又逢暖冬,预计今冬明春下雪的频率和大雪的频率,以及降水量将明显高于去年。首场雪的到来预示着冰城的冬天开始了,也预示着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又迎来了黄金时期。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