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3日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1日下午,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先辈伟绩,弘扬长征精神,大型晚会“红军不怕远征难”在黑龙江大学体育馆隆重上演。曲曲长征颂歌、幕幕长征场景,感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追忆艰难历程,缅怀先辈伟绩老中青三代演员齐上阵
本台晚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军区政治部、省教育厅、团省委共同主办,黑龙江大学协办。晚会由“峥嵘岁月”、“高扬的旗帜”、“祝福祖国”三个乐章组成,饱含深情地再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夺取胜利的壮烈场面。同时展现了黑龙江省人民继承长征精神,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龙江而努力奋进的精神风貌。
晚会艺术总监李春芝告诉记者,为了晚会的成功举办,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在半年前就开始筹备,抽调各艺术专业院团的骨干力量,组成强有力的创作班子,确定了晚会的广泛性参与、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特点。由省老干部艺术团、新四军研究会老战士艺术团、哈市道外区夕阳红教师合唱团、省军区黑龙江大学国防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东北林业大学学生等群众演员,同来自省歌舞剧院、省龙江剧院、省曲艺团、省杂技团、牡丹江市歌舞剧院等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员,共同表演了合唱、舞蹈、杂技等节目,让一曲曲长征颂歌响彻舞台,把一幕幕长征场景再现给观众。壮丽英雄史诗,永恒精神丰碑老战士艺术团实践长征精神
参加本次演出的一千多名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仅10岁,最大的90多岁。在20日的彩排现场,一支身着老式军装、满头银发的群众演员队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是黑龙江省有名的新四军研究会老战士艺术团。
会长沈忠文说,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已成立15年,下设艺术团和宣讲团,有团员近70名。团员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其中有许多老战士和战斗英雄,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有的参加过解放战争,还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十几年来,他们深入社区、工厂、机关、部队和大中小学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演讲稿、精心排练歌舞节目,来宣传爱国主义和长征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3岁就参加新四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代飞行员的老战士钱逸华说,长征精神首先是一种为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红军长征,纵横11个省,跨越两万五千里,历经了雪山、草地,经历了饥饿困顿,弹尽粮绝的困境……为什么红军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这就是精神的力量,理想信念的力量,他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放在了首位,这种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红军跨越了种种艰难险阻。其次,长征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团结精神。把自己的力量与人民群众的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军上下团结一致,把困难留给自己、生存的希望留给战友等高尚情操,保证了长征的胜利。由此可见,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珠穆朗玛峰”。弘扬长征精神,建设和谐龙江莘莘学子畅谈观后感
晚会中,《长征颂》、《过雪山草地》、《十送红军》等节目深深感染了参加本次演出的年轻演员和专门前来观看演出的上千名大学生观众。
省歌舞剧院青年演员吕薇说,长征精神没有过时!过去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人们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容易被唤起,民族凝聚力易被强化。而在安逸的环境下,反倒容易解除思想武装。因此,今天我们更需要强调长征精神,要防止金钱挂帅、物欲横流导致的“心灵迷失”。
来自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生南宁说,中国文化向来有很多先进的人类文明价值观,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仁者爱人,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长征精神正是这些精神的集中体现。
来自黑龙江大学的学生周新说,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意志力薄弱,因此在他们中间弘扬新时代长征精神很有必要。因为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而这种崇高的精神、理想和信念,正是我们这一代缺少的。
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省老干部艺术团团长曲绍文深有感触地说,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弘扬长征精神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个进程中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却面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等多重考验,同时要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因此同样需要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同样需要团结、纪律的保障作用。弘扬长征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