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搜 索
六中全会确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006-10-23 19:24:3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3日电 题:六中全会确定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祝福恩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公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的重要保证。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六中全会首次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主题,使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理论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显示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性把握,体现了这一届党中央高潮的执政能力和构件和谐社会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及《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增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六中全会确定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使我国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现代化布局变为现实。

  党的六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年,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即“四个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体化,强调社会建设的落脚点必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中全会把构件和谐社会作为主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突出的地位,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处于体制转轨、机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贮不少影响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它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些不的矛盾和问题与违背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为本,没有做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和持续发展,进而出现了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如再分配方面的不和谐,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1.71:1,2003年达到了3.23: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还有,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据有关资料披露,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为50%,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为1%左右。2002年中国总计8.69亿元储蓄存款中的50%为不足10%的人群所拥有,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

  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皆源于违背科学发展观并忽视了社会建设和发展所致,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和谐,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区域发展不和谐、城乡发展不和谐等,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强调社会建设,进而自然地、逻辑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由三位一体提升为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来,突出社会建设其落脚点和载体必然是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并通过《决定》标志我们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由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制度层面,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推进和谐社会的构件,并由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阶段。

  (二)六中全会确定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管故党的执政基础,发育并扩展党的先进性资源。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自身的历史方位的根本转变的深刻认识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理性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执政党,巩固其执政的地位,既有赖于巩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主要的是要永葆自己的先进性。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付诸实践,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又能够不断发育和扩展党自身的先进性。

  构件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题。尤其是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的建设者,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团结何以靠的重要力量。我们党提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整合、协调这些新阶层的利益,化解其矛盾,调动其积极性,使之成为我们党坚实的社会基础,成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力量。对此,六中全会和《决定》已作了科学而全面的阐释,以五个方面的部署明确了当前工作的重点,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是指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公民社会的健全和完善、基金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这些民间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团体的发还很不健全,法制还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进而致使社会结构不够和谐,并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解决好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既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又发育并扩展了我们党自身的先进性,现实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和能力。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看,一些发达国家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执政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社会转型期的不和谐矛盾和问题,因而没有使社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反而进入了矛盾凸现期,致使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陷入了“发展陷阱”,也称“拉美化现象”。目前,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拉美的巴西、秘鲁、墨西哥、智利等国就是如此。社会不和谐的矛盾激化及恶化、导致这些国家的执政党纷纷下野,丧失执政权力。苏东剧变的原因也源于此。提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已在科学认识目前社会所存在的不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解决对策,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从根本保证了我国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基础上,克服矛盾凸现期诸多弊端,实现科学发展进而进入黄金发展阶段,2020达到六中全会所明确的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使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的先进性资源进一步化和外化,进而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三)六中全会确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解决现阶段所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六中全会所确定的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与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加”是一致的,又是超越和深化。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以往。9月22日温家宝总理会见到访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时说:“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明确提出四个方面的改革。以改革开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必须的第三个原则。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使经济社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绿色GDP,环保GDP、和谐GDP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候,该国家则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和“矛盾凸显”的并存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把国家代入黄金发展阶段;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回来。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有两类例子:一类是新加坡、韩国,GDP人均达到1000美元之后,经济迅速上升,很快奔向人均4000美元、8000美元;另一类是拉丁美洲国家,由于对社会中不和谐矛盾解决不利,出现了拉美化现象,使该国长期徘徊于人均一两千美元的水平上,很难快速发展,使国家也处于风雨飘摇的不和谐之中。之所以人均1000美元是个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其一,达到这个水平后,工资、土地、成本增高,社会主题利益格局由一元走向多元,由体眠走向觉醒,利益冲突出现;其二,人民在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精神需求、社会需求提高;其三,利益分化加剧,贫富差别明显,就业压力增大,教育、医疗、安全等问题增多;其四、对执政党及政府职能的要求提高了目前我们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2005年底人均GDG已达1700美元。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巩固改革开放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我们必须看到2020年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人物和目标,还有14年时间,对于这样一场深刻的变革和宏大的任务,14显然是一个相当紧张短暂的时限,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这对于那些利益受到损害的个人或群体而言,其改变境遇的需求和期待,却又是相当追切。这种巨大的反差可能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最尖锐的矛盾,最艰巨的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因此,我们要用《决定》出台的新政策、新措施解决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破除某些由强使力量结成的同盟,实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实现社保体系的“全覆盖”,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满足社会主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及政治利益,构建体现以人为本为最高目标和原则的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