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搜 索
“三大动力”驱动中国
2006-10-24 05:54:2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4日电 题:“三大动力”驱动中国

  “如果你要看中国大型发电设备制造的大基地,那么你就来哈尔滨的‘三大动力’走走!”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仅拥有185万千瓦发电设备,而且都是从国外购进的小型发电设备,而2005年一年,“三大动力”主导产品年产量就突破2000万千瓦。

  半个多世纪以来,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生产的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已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3以上,其中水电装机容量占1/2以上。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三大动力”照亮了新中国工业前进的路程。

  1951年6月,哈尔滨电机厂率先投入建设。住在破庙和工棚里,以振兴新中国电器工业为己任的中国工人,挥汗如雨,艰苦创业,为东北电器工业基地的建设培下了第一锹土。之后,哈尔滨锅炉厂和哈尔滨汽轮机厂陆续在其周围的荒野上崛起。“三大动力”的建设,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工程之中。

  创下无数“中国第一”

  追寻“三大动力”在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上创下的无数个“第一”,我们可以感到新中国工业跳动的脉搏:

  ——1953年,哈尔滨电机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安装在北京官厅水库,向首都供电。

  ——1954年,哈尔滨电机厂生产水电设备的大型厂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生产大型水电设备的第一家骨干企业。

  ——20世纪60年代初,哈尔滨基地的科技人员开始摆脱前苏联技术的禁锢,云峰电站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刘家峡电站22.5万千瓦水轮机组及10万千瓦火电机组等产品的研制,是中国大型发电设备走向自主设计的代表。由哈尔滨“三大动力”制造的20万千瓦火电机组,迄今仍是我国火电站的主力。

  ——80年代,由哈尔滨电机厂为葛洲坝研制生产的13台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后均一次启动成功,机组全部超额发电,年运行高达8600小时,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哈尔滨锅炉厂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75吨/时锅炉,开始了我国电站锅炉设计制造向大容量、高参数、大型化发展的历程。

  ——哈尔滨汽轮机厂制造了我国首台2.5万千瓦高压冷凝式汽轮机,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型高压汽轮机的历史。

  鼎力相助三峡工程

  “七五”期间,“三大动力”作为国家最大的发电设备生产基地,用4年时间完成了5年的技术改造任务。他们从美国引进锅炉、电机、汽轮机生产新技术,制造了我国第一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并加快国产化步伐。引进技术的60万千瓦机组经过优化设计和研制,国产化率均达到90%以上。

  为适应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1987年,以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企业为紧密层的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集团公司成立,并于1991正式改制为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哈电集团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发起组建了由哈尔滨锅炉、汽轮机、电机和电站工程等4个有限责任公司组成的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H股上市,成为东北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经过“七五”、“八五”技术改造具备了更强实力的哈电集团,与国外企业分包了三峡左岸工程的8台大型水电机组的27.63%的份额,并重点根据三峡机组需要实施了“九五”技改。2004年,三峡右岸电站的12台机组中,哈电集团独揽4台的供货合同,成为三峡电站机组制造的大赢家。

  经过50余年的发展,“三大动力”已累计生产发电设备10万多兆瓦,由他们生产的发电设备已装备了国内所有省区300多座水电站和火电厂,出口供应了加拿大、美国、巴基斯坦、越南等30多个海外电站,成为国内最大的发电设备出口及电站工程总承包企业。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