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4日电 近年来,随着中俄贸易的不断拓展,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加,适合双方需求的人才成为中俄共需。中俄双方都在积极创造条件,旨在达到人才互动、人才交流、多领域合作等目的。但由于双方在观念、体制等方面还有差异,对俄引智还存在一些梗阻。
三百专家一半来自俄罗斯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专家来黑龙江省进行人才、技术交流、研讨科技课题等。尤其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强对俄引智工作的力度,发展态势良好,引进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专家和项目数量大大增加。俄罗斯专家也在逐渐增多,在每年大约引进的近300名外国专家中,一半以上是俄方专家。
今年六月,黑龙江省人事部门为创造更多的中俄人才交流机遇,首次举办了“俄罗斯高端人才交流周”,在交流周期间,共有113家项目需求单位参加交流洽谈,双方共签署人才智力合作项目53项。俄方专家涉及电子、生物、医药、食品、机械、高新技术和农业等18个专业领域。邀请的俄专家人才中98%人员都带来人才智力项目,与黑龙江省、市相关单位有人才智力交流合作项目的意向。
哈尔滨市还成立了哈尔滨市中俄人才交流合作协会,目的是更好地吸引俄方人才,达到中俄双方共需,沟通对俄人才开发情况,整合俄方人才和信息资源,现在已经有多家单位加入,还有个人加入该协会。
哈尔滨市人事局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说,今后对俄人才的引智要进一步加强,让人才成为中俄贸易不断发展的坚强后盾。
减少梗阻加强高端人才互动
据黑龙江省对俄有关专家分析,俄罗斯在用人观念、政府体制、办事效率等方面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俄在很多高科技领域中仍居世界前列,在交流中还存在一些顾虑,另外文化底蕴不同,再加上缺乏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成为双方引智的障碍。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中不断冲击世界前沿,黑龙江省与俄在电子、化工、飞机研制等方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和俄方引智的诸多高科技项目,现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渔业、临床医学等领域成为黑龙江省与俄合作的新亮点,双方加强了人才的互动。俄方目前也正从黑龙江省积极引进建筑专家、心血管手术专家等急需人才。黑龙江省中医行业也成为技术输出的一个重点。
在今年6月举办的“俄罗斯高端人才交流周”上,省人事厅与阿穆尔州联邦就业厅、哈尔滨市人事局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就业局签署了《人才交流合作意向性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将在人才交流、培训、就业、供求信息、中介服务、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人事人才科研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黑龙江省人事部门强调,今后将积极利用哈洽会等活动之机,邀请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人才进行项目洽谈对接,谋求建立长期性的合作机制,提高对外人才合作档次,并着眼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引进高端人才的工作力度,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中俄人才开发交流体系。
多种途径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专家指出,黑龙江省应该抓住各种机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并举等多种办法,搭建中俄人才交流平台。
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宋魁认为,要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开展广泛而务实的中俄人才智力合作。要充分认识中俄人才智力交流合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积极构建人才智力共享协作通道,通过现代、方便、快捷的网络、猎头等方法引进人才。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合作优势明显的项目,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的一位教授建议,要充分利用各自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广泛开展长期或短期人才培训合作,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的“孵化器”作用,互相培养急需短缺人才;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而务实的合作。
还有专家指出,应创新合作方式。要加强政府间、政府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对俄重点科技项目人才库,通过引进拔尖人才、关键技术,共建研究中心、促进中心,合资创建企业等多种方式,促进双方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充分发挥两国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种对俄交流合作的民营中介组织,鼓励支持其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