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7日电 刚刚在京结束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犹如农业新产品与新科技的博览盛会、一个全面展示交流农业发展成果和贸易洽谈的大舞台,让人在各取所需的同时,充分领略我国富饶的农业资源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风采;尤其是本届农交会首设的“一村一品”馆,更让人们对我国农村现状大开眼界,并由衷慨叹特色农产品在富裕农民、引领新农村建设上的鬼斧神工。
一品立村
富民兴业不是梦
走进农交会“一村一品”馆,大红大绿的喜庆颜色扑面而来,华西、大寨、三元朱、兴十四,国内名村悉数尽来;浙江诸暨的珍珠村、西安三兆的花灯村、宁夏盐地的滩羊村、山西沁县的小米村、四川会理的石榴村、贵州虾子的辣椒村,云南哈尼的普洱茶村……每个村都特色鲜明,将一村一品馆装点成特色与名品的海洋,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从农交会组委会了解到,由于是首次以村为单位、整体展示我国当代农村风貌、名特优新产品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各地农村参展踊跃。经过严格筛选,组委会邀请了34个村参展,同时为台湾省设立了2个展位。
与布展的气派壮观相比,一村一品馆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致富效果。且看如下来自展馆现场的一些记录:有中国辣椒之都美誉的贵州省遵义县虾子镇虾子村,仅为辣椒剪把、分级,每年就能给该村村民带来近1000万元的收入;在板栗之乡河北省遵化市苏家洼镇达志沟村,村民年人均来自板栗的收入高达4000多元;山西省沁州檀山村,全村218口人,去年檀山皇谷子一项就收入34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60%,农民人均创收7700元;四川会理的石榴村、鹿厂镇铜矿村,农业总产值的98%来自石榴产业,去年农民人均来自石榴的纯收入达7279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98.6%。全国花灯之乡西安三兆村,从事花灯制作的农户多达98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
“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中有三元朱。”再看国内知名的小康村,也无一不是特色兴村的典范。被称为北方第一村的家乡明星村甘南兴十四的富,可谓有目共睹。在兴十四,不但家家住别墅,户户分福利,儿童教育免费,这里的农民还实行退休制度,65岁以上老人每年除免费享受100公斤大米、50公斤面粉的待遇外,还有80元的生活补贴,人均纯收入到去年已达到1.36万元。究其富裕的根本,就是咬住遍地玉米不放松,不断延长加工产业链,把一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文章做大做足。以蔬菜生产起家的中国特色经济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全村1290亩耕地,一亩粮不种,冬暖式蔬菜大棚占地980亩,优质果品310亩。一条“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蔬菜产业链,带动全村经济迅猛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9800元,村各类存款余额2300万元。
一品出村
“扶上马送一程”不可少
作为全国精英乡村的展示舞台,能走进一村一品馆的,基本都是实现了由地域特色到经济支柱转变的典范。它们的经历给人以信心:只要找准市场,农产品加工这篇文章要做多大就能做多大。但对全国多数乡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资本严重匮乏的我省农村来说,让当地特产的农产品走出乡村、变成兴业富民的特色产品乃至特色产业,就面临资金、市场、品牌等诸多现实困难。
石榴之乡四川铜矿村所在的会理县县委书记花定明对此认识深刻,态度也非常鲜明:“创业之初,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支持与必要扶持。有的地方领导觉得特色农产品富农不富县,或者对财政的贡献要迟缓体现,就不愿意扶持、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其实这是短视的观点。当前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富裕就是根本任务,而且农民有钱了,消费自然会增长,这样财政税收就有收益了。”
据介绍,会理石榴之乡打造之初的几年间,该县财政每年都投入200万元以上,“这只是宣传的费用,包括办展会、打广告、注册商标、申请原产地保护。”花定明说,“那几年,围绕石榴招商引资、组织展会、制定规范化种植标准、培训农民、扶持生产,做的事可真不少。如今我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因为石榴加工业的发展壮大,给地方税收的贡献每年都以15%的幅度增长。”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打造石榴产业,如今会理全县已建成30个石榴专业村,拥有专业批发市场及果肉、果汁、果酒加工的数个龙头企业,会理的石榴已声名远扬,会理的石榴产业已站稳市场。但此次农交会,该县还是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带队前来参展,问及原因,答“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帮助企业随时解决市场中遇到的问题。”
一品生金
规模与龙头是关键
漫步一村一品馆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名村的名品,都不是单一的产品概念,而被赋予了规模经营与产业化发展的深厚内涵;其由普通农产品到支撑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产品的嬗变,就在加工经营的妙笔之下。
“单靠种大苞米发财,就是种出花儿来也白扯!”爽快健谈的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他说,这是他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真经。“别看外人眼中的兴十四富得很神奇,其实我们也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刚开始就搞种植,用好品种、买大型农机、上节水灌溉,各种招都使了,粮食也增产了,农民也增收了,但始终是一点一点地增。那点钱儿改善生活行,发展生产、搞小城镇建设就‘差老远’了。后来就搞农产品深加工,情况好多了,但还是腰杆不硬。为啥?厂子不少,规模不大,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付华廷介绍,兴十四村的经济腾飞起点是2002年,原因是“产业化做大了”。他们用多年积累对现有企业扩产改造,组建集团;同时参股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募资为企业注入活力。围绕出产的大苞米吃干榨净搞产业开发,年加工30万吨,开发出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类、保健品、饲料类四大系列30多个产品,玉米加工链之长居全国首位;其玉米啤酒、JPC生物保健品、JPC饲料均填补国内空白,处国际领先地位。“搞农产品加工,有规模才能有效益,有高科技精品才有生命力。”付华廷说,比如玉米,现在市场价格高,一吨也就能卖1000元钱,而经过精深加工,平均每吨能卖到1万多元,增值10多倍;其加工制成的JPC生物保健品,一小瓶就卖50元;市场还没竞争,有多少卖多少。如今,全村956人只有18人种地,其余全在村办企业上班。“我的目标是,经过3年努力,村玉米年加工能力扩大到180万吨,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到村年总收入超过40亿元时,一家给发个小汽车,让村民都享受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待遇。”有玉米这条黄金产业链垫底,付华廷对未来信心十足。
“一村一品”馆里的每一个特色村,几乎都有“兴十四”的经历。他们或单村出头,或带动乡镇乃至全县振兴,但共同特点是加工规模宏大,都有龙头企业牵动——或是加工龙头、或是专业市场。如贵州省遵义县虾子镇虾子村素产辣椒,在农业部定点市场中国辣椒城的牵动下,通过产销经营闻名全国,而实力企业“老干妈”食品集团的落户办厂,很快使辣椒产业覆盖全镇。该镇政法委书记梁忠告诉记者,在虾子村和“老干妈”的带动下,全镇共有5000多人直接从事辣椒产业,城镇人口从3000人激增至15000人。
浙江诸暨的淡水珍珠能闻名全球,靠的也是几个大加工经销龙头的牵动,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有限公司是最大的一家。该公司政策发展部经理陈习春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中国的淡水珍珠产量占世界的70%,山下湖镇的占中国的80%,他们集团占国内的35%。“品牌的拉动效应很大。自山下湖珍珠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又申请了原产地保护标识以后,我们的珍珠产业又焕发出更大的空间,如今珍珠养殖、加工已从镇里向周边扩散。”
新闻背景
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村一品”即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发展形式。它是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产物,发源地在日本大分县。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农村开始针对一村一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随后,部分地区的专业村开始出现,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