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搜 索
努力营造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工作局面
2006-10-28 13:37:3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杜宇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上的深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方略和战略布局的进一步完善。这一战略思想的确立和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朝着科学的方向健康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联系工作实际,我觉得,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六中全会精神,必须首先理解和把握好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判断。一个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判断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次全会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将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更全面、更深刻、更自觉。现在,广大人民群众不但追求生活富裕,也期盼社会和谐。如果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仅有经济增长,没有社会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主动地创建和谐社会,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个是,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等于说当前我国社会就不和谐。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积累,与以往相比,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应当说,我们已经具备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和谐基础。拿哈尔滨来说,近年来,在中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全市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内生性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社会整体保持并趋于和谐稳定的时期。有几组数据可以说明。2002年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城市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8%,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3%。这期间,全市群众信访总量由264488人件次,减少到252578人件次,下降4.5%,其中进京上访数量由1272件次,减少到1012件次,下降20.4%。刑事发案数由46242起,减少到29579起,下降36%,其中杀人案由551起,减少到309起,下降44%。安全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数由929人,减少到632人,下降32%。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一个相对的状态和动态的过程。今年以来,我市安全事故频发,到9月末,造成死亡人数已达528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0.55%。这些,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它也警示我们,本质和谐,不等于自然而然和谐;总体和谐,不意味没有局部的动荡和冲突。保持和谐,取决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特别是我们的主观努力。

  我们分析,当前我市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民内部物质利益因素引发的矛盾。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及社会各群体间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较大,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体制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引发的矛盾。

    主要是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公共资源配置失当,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司法不公,以及一些社会政策的不公平,导致社会不同群体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冲突。三是社会文化差异和冲突引发的矛盾。主要是一些社会成员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民族宗教间的矛盾,以及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等。四是由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矛盾。主要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滞后,造成人与环境关系的紧张。五是由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引发的矛盾。主要是形式主义,决策失误,渎职失职,任人唯亲,贪污受贿,铺张浪费,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徇私舞弊、执法犯法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直接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这些虽然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大和谐下的“小杂音”,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基层党委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营造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做好以发展固和谐、以公正求和谐、以制度保和谐、以文化育和谐、以管理促和谐等各项工作,不断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构筑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协调、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活力的增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治安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使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成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实现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三是突出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用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基本政策、基本制度设计与安排的主要依据,也是社会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基本原则,而健全的制度则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证。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抓紧建立健全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的制度,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利益保护和表达、沟通、调解机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四是注重和谐文化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向导和支撑。对于文化的定义,有不同解释。但简要说,文化就是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全社会倡导理解尊重、宽容互助的人际文化,互敬互爱、团结和睦的家庭文化,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社会文化,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文化等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用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规范行为。五是完善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机制;必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必须适时转换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积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保证社会安定有序。六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同时也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努力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在新时期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带头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