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搜 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06-10-30 06:17:3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鲍海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着眼于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总结思想道德建设经验而作出的精辟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重要概念,是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说它是新概念,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概念首次见诸于党的文件;说它是重要概念就在于它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于,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它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正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目前,我们社会已经出现“价值多元化”和“核心价值观迷失”的社会现象,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观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进步。为了维护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必须确立被多数社会成员“公认”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强调和坚持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重视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确立和巩固国家的社会理想,确立和巩固民族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协调的保证,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失去遵循而迷失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建立绝对统一的社会价值体系,而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思想的和谐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概括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的完美结合。首先是政治观。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持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是社会观,明确了社会价值目标。充分强调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理想和目标的蓝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第三是精神支柱。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突出时代性;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又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伟业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道德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

  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三、在哈尔滨市和谐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当前,按照《决定》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构建反映城市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底蕴、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和谐奋进的精神力量。

  一是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党员、教育人民群众。切实加强理论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眼于理论的运用,提高运用理论指导指导的本领,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只有在这种共同理想的指引下,全社会才能形成共同的信念,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保证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成员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改进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对媒体宣传、文艺作品、理论研究的管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采取形式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既可以是新闻媒体直接正面的宣传报道,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的宣传。同时要加强管理,弘扬主旋律,坚决防止恶搞红色经典、歪曲革命历史、丑化革命英雄人物等庸俗、错误作品的传播,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环境。宣传和教育要与哈尔滨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要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要集中研究力量,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体系建设途径的研究;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正视社会矛盾,反映社情民意,为市委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决策咨询。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