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职工为天擦亮工会牌子 黑龙江工会在服务大局中求作为
2006-10-31 09:21:22 来源:天讯在线  作者:郭强 王娇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30日电 在今天出版的《工人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黑龙江工会在服务大局中求作为》的文章,全文如下:   “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这是我国《工会法》对工会组织的界定。能否得到职工的认可和拥护,是工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黑龙江省各级工会深谙此理。本着“职工为天”的理念,他们从本省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职工切身利益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经济权益、民主权益、生命权益等方面入手,多层次履行维护职能,使工会组织真正成为“职工之家”。

  帮扶中心———让困难职工感受“家”的温暖

  今年春节前夕,一封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位困难职工的感谢信寄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的案头。信中写道,“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代表贫困职工向王主席和工会组织表达衷心的感谢,工会组织让我们感受到了党中央对贫困职工的关心。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我们骄傲、幸福!”

  写信的职工叫关玉范,是齐齐哈尔市一名下岗女职工。关玉范爱人患重病不能工作,一家人靠她打零工维持生活,去年儿子考上了东北电力学院,却交不起学费。无奈之下,关玉范找到了齐齐哈尔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经过调查核实后,很快为她儿子解决了从入学一直到大学毕业的学费。关玉范只是受惠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网络的职工之一。

  在黑龙江工会,帮扶困难职工有着优良传统。早在1982年,一些地方工会组织就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送温暖、做群众贴心人”活动,并把为贫困户“送温暖”活动列为元旦、春节期间必办的大事,是全国最早开展送温暖活动的省份之一。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国企改革深化而来的大批下岗失业职工和困难职工,对工会能否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提出了迫切要求。可喜的是,黑龙江省工会及时地交出了答卷———

  2003年,黑龙江省总工会把推进建立全省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网络作为“一把手”工程,省总工会本级拿出501万元对全省13个市(地)、县(市)及森工系统所属的23个局建立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给予一次性资金补贴,省总工会主席王悦华与各市(地)主席一一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到2005年1月,全省13个市(地)、65个县(市)全部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同时,省总工会积极协调省财政部门将救助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为帮扶中心长期运转提供了资金保障。

  更值得一提的是,帮扶中心真正承载起“职工有困难找工会,找到工会确实解决问题”的使命:对生活遇到特殊困难的职工给予资金和物资帮助,并实行“限时办结”制,救助时限不超过72小时;通过发放医疗救助卡等形式,对困难职工进行医疗救助;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助学活动,保证特困职工子女有学上;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提供培训和就业帮助,加强法律援助,切实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全省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接待各类来访216705人次;提供政策咨询和信访接待16596件(次),对127085人实施了相应的救助,发放救助资金及物资达2100万多元;培训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41156人,通过职业介绍帮助43653人找到工作岗位;对11860人实施了医疗救助,通过医疗救助卡帮助困难职工减免医疗费196万元;通过助学活动,资助47608个家庭困难职工的子女完成学业。今年7月,在全国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上,哈尔滨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被授予“全国模范帮扶中心”荣誉称号。

   “一帮一”工程———“民心工程”擦亮工会牌子

  2000年7月,黑龙江省工会在省委领导下具体负责实施了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6年来,“一帮一”工程以其对困难职工始终不变的关爱帮扶、不断深化的内容形式,日益成为困难职工脱贫致富的“希望工程”,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也成为工会组织的“品牌工程”。

  “一帮一”工程启动之初,黑龙江省政府专门拨款5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并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帮扶者与被帮扶者的对接、帮扶项目的论证、帮扶效果的检查验收等工作全都由工会来承担。从此,工会组织切实承担起了“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监督人”的职责。

  李士文是鸡西市立新矿下岗职工,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刚上小学。2003年,鸡西市启动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工会安排他和市检察院检察长傅鸿杰结成帮扶对子,傅鸿杰为李士文确定了开办采石场的扶贫项目,并为他担保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采石场开办起来后,傅鸿杰又经常去了解生产情况,帮助联系销路,采石场当年纯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现在,李士文的2万元贷款已按期偿还,采石场还聘了10名下岗职工。

  像李士文这样通过“一帮一”工程脱贫致富继而反哺的事例还有很多。如今,扶贫解困工程已经实施6年,进行了两轮,取得丰硕成果。据统计,全省有16505个单位的340802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分别与311994名特困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累计启动实施项目270625个,累计筹集资金82893.7万元,投入启动项目资金51740.8万元,经营产值达103798.5万元,已经有364582名被帮扶职工及其家属实现了再就业,有278590个家庭摆脱了贫困,并出现了34767户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万元的致富户。

  主动参与———让职工意愿充分表达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有11290多户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职工600万人,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2003年,省里确立了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三年改革攻坚目标。如何在改革过程中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省总工会明确提出“两个坚持”,即坚持充分依照法规政策和依靠职工群众推进国有前移改制,坚持推进国有前移改制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相统一,表达好、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源头参与,为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提供根本保证。省总工会在国有企业改制之初,就向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工会组织进入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意见》,被省政府采纳后,工会加入到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领导小组;随后各市地政府也都把工会组织吸收到企业改制领导机构,从而为及时将职工对改革的呼声和愿望反映给有关领导,使改革决策充分体现职工意愿提供了组织保障。

  ———积极争取并主动参与有关文件的起草。如省总工会会同省政府办公厅、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组办公室起草了《关于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民主管理、企务公开作用的意见》,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印发。该《意见》就企业改革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落实职代会职权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为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提供了政策保障。

  ———以厂务公开为载体杜绝暗箱操作。工会争取党政重视支持,要求各改制企业在改制中坚持把好“三关”,做到“八公开”,即在源头上把好改制政策制定关,在操作上把好改制方案审查关,在程序上把好职代会审议通过关;做到改制政策公开、改制方案公开、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公开、资产评估结果公开、不良资产核销情况公开、股本设置公开、出资人资金到位情况公开。同时,工会重点监督对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支付、拖欠工资和股金的偿还、补齐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及医疗费等工作。

  有针对性的工作,不仅切实维护了职工利益,保证了职工队伍稳定,还消除了干群隔阂,推进了改制工作平稳进行。在2005年9月召开的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表彰奖励大会上,省总工会荣获“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积极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同时,工会还始终把关注的目光盯紧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根据黑龙江煤矿企业多、工伤事故时有发生的实际,省总工会一方面牵头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努力实现企业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与黑龙江煤监局、龙煤集团联合开展以关爱矿工安全健康为主题的创建“平安龙煤”活动。

  目前,“平安龙煤”活动已经在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龙煤矿业集团下属的4个分公司全面展开,总结推广了一批先进典型和经验。

  职工为天———黑龙江工会在赢得职工认可的同时,也为工会工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