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搜 索
呼兰区成为哈埠最大服装加工区
2006-11-01 08:14:0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石宝林 秦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日电 经过10多年的积累,呼兰区服装加工技术工人已达3万多人;哈西服装城西裤及劳保服90%以上产自呼兰区白奎镇。

  呼兰区农民靠勤劳、智慧和精湛的技术,为哈尔滨市多家商场进行服装带料加工,其中仅白奎镇农民加工的西裤及劳保服饰就占哈西服装城90%以上的市场份额,年创收400多万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呼兰区已成为哈尔滨市最大的服装加工区,其加工生产的服装主要销售到本市及大庆、绥化等地的中低档服装市场。

  历史延续 千名技工带出加工区

  老一辈的呼兰人都知道,呼兰原是一个服装集散地,拥有5家国有服装工厂、上千名技工,改革开放前服装加工就是呼兰商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呼兰区第五服装厂总经理黄丽梅告诉记者,她从10多岁就在第五服装厂工作,从小工开始做起,一直到现在的总经理。1997年,服装行业效益不好,全县服装厂一下子黄了好几家,近千名服装厂的技术工人都回家了。后来大家凭着服装加工技能,又自己做起了服装加工买卖,刚开始是带几个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做服装,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今,经过10余年的原始积累,呼兰区形成的服装加工大户已有6户,服装加工主要承揽酒店宾馆用品、工作服及行业服装;小的服装加工点遍布全区街道、村屯,加工的产品主要以中低档服装为主。

  经过10多年的历史变革,呼兰区服装加工技术工人已达3万多人,从业人员遍布全区,随便在一个屯子就能挑出几十个能做服装的人,经过培训就能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目前,呼兰区已成为本埠最大的服装加工区。

  技术农民 来料加工专供服装城

  白奎镇农民的服装加工生意更是红火,全镇的服装加工业占哈西服装城西裤及劳保服饰市场份额的90%以上。记者近日走进白奎镇,在第一现场感受白奎服装加工业。

  在双平村农民王艳清家,记者看到130多平方米的场地内10多台机器正在紧张地加工。王艳清说,她搞服装加工已有12年,每年加工的裤子就有2万多条,每条裤子纯利润2至3元钱,一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她所雇佣的工人都是本地农家妇女,少时七八个人、最多时达26人,受雇的女工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

  白奎村的初双伟也是服装加工户,除大批量加工服装外,他还兼职进行服装加工劳务输出业务,经他介绍去日本进行服装加工的当地农民达70多人,刚刚回国的23岁白春杰就是其中的一个。白春杰告诉记者,她是在日本长野县的加工厂做服装加工,这家企业共有30多名员工,其中白奎人占了12个,她们的月薪都在4000元—5000元。她说她打算再去日本,完成资金积累,回乡后开一个服装加工厂。

  据统计,目前白奎镇已有个体服装加工户80多,带动从业人员1000多人,输出劳务达100多人。

  呼兰区加工的服装不仅在国内服装行业有名气,还专门做外单专销俄、韩两国。据黄丽梅介绍,具有一定规模的呼兰服装加工企业专门做一些外单,春秋季节专门为俄罗斯做棉服和护士服,夏冬季节则为韩国做时尚服装和风衣。所承揽的服装加工都是从大连、天津等地的中间商手中拿活,中间商主要看好的是呼兰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图大发展 业内人士欲创自主品牌

  黄丽梅告诉记者,服装品牌是制约呼兰服装走向前台的瓶颈。加工一件服装最多纯收入在10元钱至几十元之间,如果有了自主服装品牌,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呼兰服装加工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都是以零散的服装加工为主,国内和国际的服装龙头企业还没有一家在此设厂。一些规模较大的服装加工业户正在谋划引进知名品牌,并打造自己的服装品牌。呼兰区政府也在招商引资上向服装业倾斜。呼兰,正在寻找新机遇。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