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永卧异乡——伏洛夏的断章故事(组图)
2006-11-01 10:16: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静 张建 刘婧佶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日电 题:永卧异乡——伏洛夏的断章故事

  当哈尔滨被公元2006年10月31日第一缕阳光照亮的时候,叶伏罗西尼亚·尼基伏洛娃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40天了。按照叶伏罗西尼亚·尼基伏洛娃笃信的宗教要求,踩着这天的第一缕阳光,东北网俄文频道俄籍工作人员奥莉娅和她的朋友斯维特兰娜来到哈尔滨皇山俄侨公墓,祭奠曾在哈尔滨度过了整整83个年头的老人。

2006年10月31日,朝阳下的俄侨公墓
2006年10月31日,朝阳下的俄侨公墓
  断章之一:糖果、歌曲、报纸、“妈妈呀”——归不得的故乡只在她的记忆里

  40天前,叶伏罗西尼亚·尼基伏洛娃安详地离开了。弥留的日子里她最常说的就是“妈妈呀”。

  “妈妈呀”究竟是什么意思?叶伏罗西尼亚·尼基伏洛娃在最后的时光究竟要表达什么?即便那些陪伴在她身边的人也说不清楚。人们能够清楚知道的是:当叶伏罗西尼亚·尼基伏洛娃停止了“妈妈呀”的呼喊时,那些被哈市百姓称为“妈达姆”的老人已经彻底地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段回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尔滨医药公司奋斗药店里有一位惹人注目的俄罗斯药剂师,她就是叶伏罗西尼亚·尼基伏洛娃,她的同胞们称她伏洛夏,奋斗药店的年轻职工称她尼姨,更多的哈市百姓则叫她“妈达姆”。“妈达姆”不是针对伏洛夏一个人的称呼,那时的哈尔滨,伏洛夏这样的俄国移民并不少,当伏洛夏在皇山俄侨公墓寻找到最后的归宿时,所有的“妈达姆”都已经永远地告别了这座城市,和伏洛夏一样,他们中的许多人怀抱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怀抱着共同的历史,怀抱着关于归不得的故乡的记忆,永远驻足在我们身旁。

奥莉娅、斯维特兰娜肃立在伏洛夏的陵墓前,默默祈祷
奥莉娅、斯维特兰娜肃立在伏洛夏的陵墓前,默默祈祷

  伏洛夏床头柜子的抽屉里,有她珍藏的许多“宝贝”,这些宝贝其实是人们从俄罗斯给她带来的一些糖果。伏洛夏不允许任何人碰她的抽屉,只有当她喜欢的人来看望她的时候,她才能艰难地打开抽屉,抓出一把,仔细地分发给大家。通过糖果分发的数目,客人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己在伏洛夏心中的位置:喜欢的是两块、三块,一般喜欢的是一块,不喜欢的则干脆没有,最喜欢的就不限制数目。张兴洲和太太卡佳是享受“不限制数目”级别的客人,伏洛夏更是可以拉着卡佳的手说上许久、许久。

伏洛夏和卡佳在一起(资料片)
伏洛夏和卡佳在一起

  和珍爱来自故乡的糖果一样,伏洛夏爱听来自故乡的歌。卡佳说每当她为伏洛夏她唱起古老的俄罗斯歌曲的时,伏洛夏都会显得很激动。

  人民同泰药店经理钟丽娅(原奋斗药店经理)以及老人的邻居都可以证实,尽管老人在1989年作了一次白内障手术,但视力并没有恢复。张兴洲也说,伏洛夏只能在很近的距离里才能分辨出人的模样,更多的时候她只能靠听觉识别身边的人。

  然而,邻居们、曾经照顾过她保姆却都说:伏洛夏一直坚持“看”俄文报纸和杂志,这些报纸和杂志都是她特意叮嘱别人专门从俄罗斯带来的……

  对于伏洛夏,故乡是什么?是那些糖果、那些歌曲、那些不可能看见内容的报纸吗?是弥留之际含混模糊的呼唤吗?没人说得清楚。这应该是属于伏洛夏的秘密,属于那些不得归的俄侨的秘密。

  对于故乡,伏洛夏究竟有着怎样的眷恋,这样的眷恋在漫长的83年里究竟是日益增长还是日益减损,也许只有伏洛夏自己知道,也许只有那些望断归乡路的侨民们自己知道——

  在晨光初上的俄侨墓地,年轻的奥莉娅望着林立的墓碑,动情地说:“曾经有人建议伏洛夏回到故乡去,伏洛夏却拒绝了。她怕自己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亲人,找不到梦萦魂牵的草草木木,故乡只能在她的记忆里……”

奥莉娅为伏洛夏献上鲜花
奥莉娅为伏洛夏献上鲜花
斯维特兰娜为伏洛夏祈祷
斯维特兰娜为伏洛夏祈祷

    断章之二:青春、保姆、语言、妈妈的墓——不能承受的爱显影在自闭中

  每个老人都是一部只吟唱美好记忆的留声机。对于这样的阐述,张兴洲是最认同的。2003年,在伏洛夏来到哈尔滨整整80年后,张兴洲和她熟识了,并成为陪伴她走过生命中最后三个年头的中国人之一。张兴洲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三年里伏洛夏反复讲述着一段经历,那段经历发生在哈市道外区江心岛上。然而,持续三年的讲述中,伏洛夏却始终没有说出如此钟爱这段记忆的理由,这是伏洛夏留下的一个谜团。

  伏洛夏留下的谜团还有很多,比如她为什么终生未嫁。虽然卡佳和张兴洲享受着“无限制”的待遇,却也很难知道关于伏洛夏青春的故事。每次询问,伏洛夏都巧妙地回避了。只是在不经意的一次,她流露出“错过机会了”的感慨。然而,错过的仅仅是青春吗?

  钟丽娅和张兴洲分别讲述了一个她驱逐保姆的故事。

  钟丽娅的故事是这样的: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伏洛夏在保姆出门倒垃圾的时候,忽然反锁了房门,衣着单薄的保姆被丢在了寒冷的走廊中。保姆无奈,只能向奋斗药店哭诉着求助,钟丽娅和当时的药店工会主席张菊蕊闻讯赶来后,伏洛夏磨蹭了好一会儿才打开了房门……

  据钟丽娅介绍,奋斗药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始终照顾着伏洛夏。从她退休开始,除去退休金等,每个月还额外支付给她900元的保姆费,而哈市局级离退休干部的保姆费也不过150元。钟丽娅说,在她和张菊蕊负责照顾伏洛夏的几年间,伏洛夏先后使用了33个保姆,而这些保姆离开的时候都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居然无一例外。

张菊蕊陪伴着伏洛夏(资料片)
张菊蕊陪伴着伏洛夏
钟丽娅陪伴着伏洛夏(资料片)
钟丽娅陪伴着伏洛夏

  张兴洲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卡丽娅的俄罗斯籍保姆。卡丽娅始终把伏洛夏当作自己的奶奶,没有想到,她也同样被突然驱逐了,毫无准备的卡丽娅不得不暂时住到了别人家里……

  尽管在中国生活了83个年头,伏洛夏却始终不愿意讲汉语,甚至还要故意作出听不懂汉语的样子。张兴洲说,如果你在她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对她说汉语,她是有反应的。然而,一旦她有了思想准备,就会摆出听不懂汉语的样子。最有意思的是,每当奋斗药店的员工按时给她送来工资和其他费用的时候,她却完全能听懂汉语了。

  正在哈市一所大学教授俄语的斯维特兰娜则这样描述她对伏洛夏的印象:她说的俄语在俄罗斯几乎听不到了,那是纯正的俄语,会让你的耳朵很舒服……

  无论人们怎样关爱着她,很长一段时间里,伏洛夏不愿意对周围的人,尤其是中国人流露一点回应,她只把感情寄托在自己已经逝去的母亲身上。

伏洛夏的妈妈(资料片)
伏洛夏的妈妈

  1976年,伏洛夏的母亲去世了。伏洛夏坚持每天去一次墓地。一些老人还能记得这样两个场景:

  往返在皇山和市区的公交车上,天天都能看见一言不发的伏洛夏。

  俄侨墓地,伏洛夏孤独地坐在母亲的墓前,一坐就是很久很久。

  年复一年,伏洛夏已经不能每天去看望母亲了。日复一日,伏洛夏彻底失去了看望母亲的能力。钟丽娅、张菊蕊就主动担当了代替她看望母亲的任务,直到这个时候,伏洛夏的嘴里才经常说出这样两个汉字“谢谢”。她把这两个汉字也说得很纯正,听起来也是那样舒服。

钟丽娅、张菊蕊率领员工代伏洛夏为她妈妈扫墓(资料)
钟丽娅、张菊蕊率领员工代伏洛夏为她妈妈扫墓

  2006年10月31日的阳光出乎意料地温暖,温暖的阳光下,奥莉娅说出了这样的话:伏洛夏走的很安详。参加了伏洛夏葬礼的张兴洲说,按照宗教和民族习惯,伏洛夏是头朝西脚朝东安葬的。


    断章之三:邻居、留宿、药铺、妈妈吃——孤独的“巴布什卡”拖曳着沉重

  几乎没有一个老人能逃避可怕的孤独,伏洛夏也不例外。孤独的侵蚀下,伏洛夏经常作出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举动,驱逐保姆仅仅是这些举动中的一小部分。

  伏洛夏最后居住的地方是哈市道里区的闹市,这里的地价、房价都是哈市最高的。虽然伏洛夏居住的是一所老房子,却是标准的俄式建筑。有人考虑到老楼对年迈的她有太多的不便,试图给她换所房子,却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老楼的居民换了一岔又一岔,李大娘一家成了和伏洛夏作邻居时间最长的人。

  对于伏洛夏,李大娘有许多回忆,红皮鸡蛋和伏洛夏动武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李大娘记得,有一天伏洛夏敲了她的家门,送上了几个染红的熟鸡蛋。李大娘明显感觉鸡蛋已经放了很久,不能再食用了,但见到伏洛夏态度坚决,李大娘只好收下。事后她才知道,这是别人在伏洛夏过生日的时候送给她的鸡蛋,伏洛夏摆放了很久之后才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了最要好的邻居。

伏洛夏最好的邻居李大娘
伏洛夏最好的邻居李大娘

  老楼里的邻居对伏洛夏都是友好的,在尽可能帮助她的情况下,还处处对她礼让三分。即便这样,伏洛夏还是和一位楼下的邻居动了武。事情的起因很简单,那个邻居的烟囱熏到了她的窗户。她就不由分说地举着一根大棒子,满院子追打那位同样上了年纪的邻居。

  唐凤云,是伏洛夏的邻居,也是她最后的保姆,更是唯一一个先后两次为伏洛夏作保姆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伏洛夏经常把现金等贵重物品四处藏匿,随后就忘记了具体的藏匿地点,便迁怒保姆。唐凤云曾在无意中捡到三千多美金,她迅速通知了钟丽娅,两人一起当面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交给了伏洛夏。即便这样,伏洛夏还是在家中画出了一个圈子,唐凤云只能在圈子外面活动,圈子里面是绝对不能踏入一步的。

  就在唐凤云以为无论怎样都很难和这位孤僻的老人沟通的时候,一天傍晚,伏洛夏忽然要唐凤云留宿在自己的家里,理由是她害怕。大吃一惊的唐凤云好不容易弄清楚了伏洛夏的意思,用需要照顾孩子作借口推脱着,伏洛夏却坚持要她带着孩子一起住过来。

  唐凤云回忆说,伏洛夏对自己的孩子很好,从来不吝啬给小家伙一些好吃的。然而这样的举动不仅少之又少,而且也都发生在伏洛夏生命中最后的那些岁月里。对于伏洛夏在哈尔滨度过的整整83年光阴而言,那些日子的确是太短、太少了,也的确来的太迟了。

唐凤云在她地下室的家中
唐凤云在她地下室的家中

  伏洛夏有一张联络单,上面记载着一些她可以寻求到帮助的电话号码,“药铺”排在第一位。

  药铺,就是伏洛夏曾经供职过的奋斗药店。无论什么样的琐碎的事情,伏洛夏都可能给药铺打电话。有时候,她打电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药铺莫名其妙地发点小脾气。药铺才是她真正的靠山,是她生活的支柱。钟丽娅说,“药铺”为伏洛夏每月支付的各种开支在三千元以上,这还不包括药店免费提供的药品。而作为经理的钟丽娅,每月的工资也不过千元出头。

  帮助伏洛夏的人并不仅仅限于药铺。陈安乐、钟丽娅、张菊蕊、张兴洲、唐凤云、张立新……这些中国名字伏洛夏一定记得住,因为他们都曾经无私地帮助过她。萨沙、奥莉娅、卡佳、玛丽娜、斯维特兰娜……这些俄罗斯人的名字她也一定记得住,因为他们给她孤独的晚年带去了欢乐,他们叫她巴布什卡——奶奶。

  虽然有这样多的人关心着她,她依旧是孤独的。孑然一身、异乡,是可以概括伏洛夏一生的关键词。唐凤云说,在住进医院前的日子里,伏洛夏经常会拿着食物对着墙壁喃喃地说:妈妈,吃……

  阳光明媚起来的时候,奥莉娅一行结束了对伏洛夏的祭奠。奥莉娅这样讲述了自己的感受:虽然中国收留了她,她却没有接受中国,我们这些新俄侨会从她身上明白很多道理……

祭奠的物品
祭奠的物品

    断章之四:永卧异乡——不是结尾的结尾

  40天前,伏洛夏安详地走了。她的离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她是早期移民哈尔滨的最后一位俄罗斯人,因为她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

  下葬的那天,作为媒体的代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摄制组赶来了;作为关心着这位可以标志历史的普通俄罗斯人,前苏联功勋演员,曾出演过著名影片《办公室故事》的瓦连基娜等人赶来了;作为关爱过她的善良的中国人的一员,钟丽娅、张兴洲等人赶来了……皇山俄侨墓地见证了一个葬礼过程,也见证了一段历史的落幕。

  40天后,当伏洛夏的陵墓前再次摆满鲜花的时候,斯维特兰娜对奥莉娅说:这一切应该在她的生前出现……

  奥莉娅的话应该可以为斯维特兰娜作一个注释,她说,如果伏洛夏回到俄罗斯,也许会更孤独,更凄凉。

2006年9月25日,伏洛夏的棺椁即将被安放到皇
2006年9月25日,伏洛夏的棺椁即将被安放到皇山俄侨公墓她墓穴中,这里是她最后的归宿

  也许,有假设的语意。如果能够假设,需要假设的东西注定有很多很多——

  假设伏洛夏的父辈不带着她移民到中国……

  假设她不是背负着“白俄”的称号而只能拥有一个归不得的故乡……

  假设她能像奥莉娅、卡佳那样接受中国、中国人、中国人的关爱……

  假设……

  对于已经悄然落下生命帷幕的伏洛夏而言,假设永远是假设,是无法验证的生活,是无法兑现的梦。

  对于伴随着那段历史走来又走远的伏洛夏而言,留下的痕迹是那样纷繁迷茫,却也如下清晰明了,如下真实无误:

  叶伏罗西尼亚·安德烈耶夫娜·尼基伏洛娃,1910年5月28日出生在俄国斯马林斯克市。

  1923年随父亲移民至哈尔滨,时年13岁,后再未踏上故国的土地。

  2006年9月22日,作为哈尔滨最后一名苏俄时期的移民,叶伏罗西尼亚·安德烈耶夫娜·尼基伏洛娃逝世,终年96岁。其时,她在哈尔滨生活了整整83个年头。

  2006年9月25日,叶伏罗西尼亚·安德烈耶夫娜·尼基伏洛娃被安葬于皇山俄侨公墓。按照俄罗斯民族的风俗,她的头朝向西方,脚朝向东方,她将用这样的姿势永卧异乡。

  西方——她出生的地方,东方——她永卧的地方。

这是伏洛夏留下的最后的照片,她怀中抱着的是钟丽娅代
这是伏洛夏留下的最后的照片,她怀中抱着的是钟丽娅代表全体奋斗药店员工送给她的鲜花
这是伏洛夏赠送给奥莉娅珍贵礼物之一,是她和年轻伙伴
这是伏洛夏赠送给奥莉娅珍贵礼物之一,是她和年轻伙伴们的合影。伏洛夏(后排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