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3日电 题:科学发展打牢和谐之基二谈学习贯彻好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黑龙江省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发展,千方百计抓住、用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把发展与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以科学发展为和谐龙江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龙江的发展,齐心协力开创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局面。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地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态势,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出来,前进征途中也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还很不均衡,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减缓了前进的脚步,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欠发达省份,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更建不成和谐社会。贫困落后是如今社会中许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主要根源。因此建设和谐龙江,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这是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
黑龙江省虽然进入市场经济相对较晚,却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作为共和国的工业摇篮,拥有着雄厚的工业发展基础、科技实力和大量的优秀产业工人,以及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自从国家实施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一大批老国企重现生机,新上马的重点工业项目蓄势腾飞,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粗具规模,前景似锦;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龙江省借助国家对“三农”实施的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夯实农业基础,狠抓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兴农工作,粮食总产连年创新高,这些突出成就,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只要我们正确判断形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就能够通过老工业基地、大农业的重新崛起,化劣势为优势,变挑战为机遇,在大发展、快发展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发展为和谐奠定了基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但如果不是科学的发展,就会南辕北辙,产生种种不和谐的甚至负面的效应。过去我们在发展中走了许多弯路,如过分追求GDP数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忽视了社会事业发展……这种传统发展模式,非但没有给广大群众带来预期中的幸福感,还严重破坏了资源环境,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思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结合黑龙江省实际,首先就是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借助科技创新,开发煤、林、油的接续产业,告别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支撑增长转变为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增长,抓发展速度,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要协调发展,努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着力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发展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要扶持那些群众直接从中受益的小项目和边缘产业;通过对政策、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城乡、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健康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局面。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为黑龙江省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面,明确了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举措,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一个生机勃发、平安和谐的龙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