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9日电 年末将至,近日,一些市民相继接到商家打折、有奖促销等活动的邀请电话、宣传广告及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这些“不请自来”的商业信息扰乱了市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
昨天,哈尔滨商业大学教师王女士气愤地讲述了她被促销广告“狂轰烂炸”的遭遇。6日早一上班,王女士便收到两封信件,拆开一看,其中一封是南岗区学府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楼盘销售宣传单,另一封是中央大街上一家商场的年末促销礼券。两个信封上都准确地写着她的名字、工作单位和地址。中午,王的手机收到一家通讯公司发来的短信,向她推销一种话费套餐优惠业务。随后,王女士在电子邮箱中看到亲子公司的邀请信,让她参加一次幼儿比赛,还有一家美容机构优惠办理会员卡的宣传单。如此多的商业广告让王女士有些招架不住,她说,商家为提高收益搞促销可以理解,但如此见缝扎针确实影响市民生活,也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据了解,近来很多市民都遇到过此类形式的推销,所涉及的商品五花八门。对此,一些商家透露,年末岁尾是商品促销的黄金时期,为了节省高昂的广告宣传费,他们多采用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向市民推销,这种形式费用低,效果还好。当记者追问他们是如何得来的市民个人信息,商家多是避而不答或轻描淡写地说“业务员搜集来的”。
孟繁旭律师事务所姜律师表示,这种做法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私人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邮箱、职业情况等都属于个人隐私范围,受到法律保护。商家这种做法侵害了个人信息,应承担行政、民事甚至是刑事责任。市民遇此情况可向消协等部门投诉,严重者还可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