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中医药地位遭受空前挑战 哈药企打响"中医药保卫战"
2006-11-12 06:31:0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戴刚 章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2日电 当“取消中医论”掀起的中西医论战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中医药地位遭受空前挑战之时,近日,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在网上率先发起“中医、中药,我为你骄傲!”征集签名活动,论战再掀风暴。

  四条倡议内容引来五万网民响应

  近日,一则告全国同胞《中医、中药,我为你骄傲》的倡议书出现在新浪网上。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向全社会倡议“应该肩负起历史责任,尊重科学和历史,放眼未来,以实际行动振兴祖国医学!”随同倡议书一起发出的还有一份“你如何看待中医”的网络调查。调查受到网民热烈追捧,8天时间参与本次调查的人数已经达到54306人。

  该厂11月1日在新浪网上向社会发出四条倡议,呼吁传承中医、振兴中药,倡议内容如下:

  一、全社会尤其是医药界人士应该肩负起历史责任,尊重科学和历史,放眼未来,以实际行动振兴祖国医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挖掘中医药的精粹、去芜存精,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二、同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应该以融合共生为准则,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最大的努力。

  三、中医、中药现代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振兴中医药的号召,自觉遵守国家对中医药的相关法律,加强科学研究,注重知识产权,积极培养中医药的现代化人才,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

  四、在中医药面临质疑的时候,需要更多关心中医、中药的人给予支持,为此,我们发起“中医、中药,我为你骄傲”的签名行动,以此来唤起全行业、全社会对中医、中药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我们将通过网络面向全社会发起签名倡议表达对祖国医学的支持!

  截止到11月8日中午,倡议书和调查表在网上公布8天,已经有54306人参与了调查,其中有40401人认为“应该大力扶持中医”,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74.4%。有8570人认为“中医应该随其自然发展”,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15.78%。有5335人认为“应该取消中医”,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9.82%。

  还有很多网民在看到了倡议书后给哈药集团中药二厂打来电话,表示支持和响应倡议。一位著名的老中医说:“中医中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祖国的瑰宝,作为有责任心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支持并大力发扬中医中药,支持优秀的中药注射剂企业,以净化中医药界。”一些网民在网上留言:坚决反对废除中医中药,要保护和支持优秀的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他们表示要和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站在一起,为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共同努力。回应网上对中医药存在与否的争论,哈中药二厂有话要说———

  中医药历经发展革新造福人类中药二厂选在此刻向全国人民发起倡议,并在网上广泛征集签名的行动,意在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医保卫战,其剑锋直指网络上的另一场征集签名活动。

  此前,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张还建议修改《宪法》第21条有关中医的内容,并声称,中医中药研究违背科学原理、缺乏科学精神、没有安全保障,应该使其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这些步步紧逼的措施将中医药推到风口浪尖上,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哈中药二厂在全国中药企业中率先向全社会和医药界发出了这四项倡议,并向全社会高呼“中医、中药,我为你骄傲”。

  反对中医理由:

  中医不科学,副作用无从检验

  其实,向中医药发起攻势的,张功耀并非第一人,其中不乏知名学者。

  据报载,2004年9月3日,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语出惊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随后,杨振宁再度表态,他说如果中医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一场以《易经》为开端的争议,就此蔓延到中医领域。在如何看待中医这个问题上,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李笠农、著名科学打假人士方舟子,以及司马南等都纷纷撰文质疑中医的“科学性”。

  在这些反对中医的学者看来,中医根本的问题在于其理论没有现代科学作为支撑。现代医药科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已经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医却独立于这些体系之外,其理论还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水平上。

  这些专家还认为,尽管中医有一些有效的药物和疗法,但这些有效性只是经验的积累,与其理论无关。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有效的药物当中,也存在副作用不明的危险。西药在上市之前,必须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在明确疗效以及副作用的情况下,才会让患者服用。而中药则很少受到这样严格的检验,对其副作用也就无从得知。

  与这些质疑声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因服用中药引发不良后果的事件逐渐增多。2003年曾经轰动一时的传统中药龙胆泻肝丸引发肾衰,并最终导致尿毒症的案例,更是让许多人对传统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6月1日,国家药监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鱼腥草、复方蒲公英、炎毒清、鱼金注射液等7类中药注射液。随后,药监部门又暂停受理和审批相关各类注册申请。

  学者的质疑已经使中医药广遭诟病,而中医药的现状更令其陷入风雨飘摇中。目前在很多医院里,中医都沦为附属科室甚至被取消。据哈医大一院一位医生介绍,该院的中医科已经由原来40多张病床萎缩到10张。而一些专业中医院更是面临着生存问题,去就医的病患少得可怜。所有这一切显示,中药医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力挺中医理由:

  祖国瑰宝,西医治不了的我能治

  在一片喊打声中,同样出现许多力挺中医药的声音,哈中药二厂是最先采取行动的中医药企业。

  哈中药二厂在倡议书中热情讴歌中医药的传统优势:“中医、中药科学自《神农本草经》初具雏形,历经发展革新,至《本草纲目》出世达至巅峰,无数中医中药学先辈,历经无数实践共同铸就了这一举世瑰宝。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划时代的中医大家,以济世救人为己任,救治无数百姓于水火之中。20世纪50年代,当代名医蒲辅周、邓铁涛等用传统中药施治中国各地流行乙型脑炎,中医药大展神威。”

  据哈药集团中药二厂政策事物部部长王少岩介绍,中医中药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医疗作用,就是在现代也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3年SARS暴发期间,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经过实验证明,双黄连粉针剂对治疗SARS病毒有效。内地非典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的占58.3%,显示了中医药抗击重大疫病的能力。当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与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事处联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非典中药治疗方案,该方案重点介绍了非典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药方以及痊愈后的恢复办法,并准备在东亚和大洋洲的37个国家推广使用。不仅如此,中药在治疗艾滋病方面也颇有成效,目前正有数以万计的艾滋病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很多西医都在给患者开中药产品,哈中药二厂生产的中药产品有一大半是通过西医之手开到病人手中的。中医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对一些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不仅在国内,国外很多人对它也深信不疑。因此,作为中医药从业者,他们对中医药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医、中药,我为你骄傲”的倡议行动。王部长介绍,倡议是力挺中医活动的第一部分,下一步企业还要建议举办全国性的大型中医中药高峰论坛,借此在全国营造一个保护中医中药的良好氛围。

  针对网络上日益升级的关于中医科学性的论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程伟认为,中药二厂的网络签名活动受到关注是好事。中医的价值要用科学的眼光发展地看,他认为中医药现在正处于很好的发展时期,人民关注、政府支持,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广泛,美国等国家对中医针灸进行十分正规的认证考试,其一所大学还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国内7所中医药大学联合编写英文版中医药教材,日本等国的许多学术刊物上也经常有探讨中医药的论文。

  近日,卫生部也出来说话了,其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医药不会被取消,同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承认,目前中医药的发展确实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但是,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世界上第一支中药粉针剂诞生在哈中药二厂,其在中国医药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中医药发展也在“与时俱进”打铁还需自身硬,挑战自然需要资本。面对讨伐中医的言论以及对中药的安全、稳定性的质疑,哈中药二厂拿出自家看家本事进行全面回应:求得中药的稳定、安全性,一直是中药二厂多年来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革的原动力。为此,企业多年来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研制新产品,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新标准,为实现中药现代化而不懈努力着。

  当年,中药二厂的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要把双黄连注射液研制成粉针剂型。1988年,中药二厂对此进行了立项,在连续投入840万元,经历上千次试验之后,攻克了重重难关,1990年世界上第一支中药粉针剂———双黄连粉针剂研制成功。脱水后的粉针剂型不仅去除了水———这一不稳定因素,而且在其他指标上也有了大幅提高。双黄连粉针剂的研制成功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如今,中药二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和全国30家重点中药厂之一。

  为保证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中药二厂在全国各地建立药材GAP标准生产基地,选用优质原料;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提取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利用指纹图谱技术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保证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这一切努力是其多年来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该企业有关人士认为,中医中药是在“与时俱进”的,与其全盘否定它,不如花些功夫研究怎样更好的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中药能否生存下去,时间和实践是最终的检验标准。如果能通过争论促进中医药界自我反省和技术创新,争论也未尝不可。一位中医界权威人士这样为这场中西医之争作结。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