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3日电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四道街是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有很好的绿化带和平整的人行道,记者近日几次经过此处,看到另一番景象:30余家流动商贩在马路上摆起摊位,从黑龙江大学C区正门依次排开,延续到与长寿路交叉口红绿灯处。
家住南岗区学府头道街的徐大爷和老伴儿就是这些商贩里的一员,徐大爷有一手做面食的好手艺,几经辗转,打着“徐大爷烙饼”白底红字招牌的流动摊床出现在学府四道街上。“校园里成千上万的学生就是我们的财神爷。”徐大爷对记者说。
记者来到一家生意很好的摊位前,和正在做“蛋堡”的老板搭讪,看见老板用接过钱的手给学生拿“蛋堡”,又眼明手快地把掉在地上的“蛋堡”拿起来继续烤,记者吃惊地问他,这样还能卖出去吗?老板笑着说,没人看见,人多的时候还要排队呢,生意一直很好,尤其是晚上。
从哈尔滨师范大学后门走出10米是南岗区中兴街,“山西面儿、河北凉粉、新疆羊肉串……”五花八门的小吃让停留在这里的食客们占据了行车道的2/3。“每次经过这里都很头疼,这些商贩太霸道,都站在行车道上做生意,也没有人来管理!”一位计程车司机抱怨说。
刘大娘是负责这条街道的清洁工人,说起这些商贩,刘大娘无奈地说:“每天晚上10点半学校关寝室了,这些商贩也就收工了,但是留下满地的垃圾和一些泔水就只有等我们每天清晨来清理,这些脏物清理起来很困难,每次都是几个人花上很长时间才能弄完,并且这一带的路面长期被泔水侵蚀,造成很大破坏。
黑龙江大学教务处的孙老师认为,对于流动商贩的监管,学校也会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综合治理。同时希望能够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政策及早解决监管的盲区。
流动商贩如同“顽症”,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哈市一位城管执法者道出了苦衷,“若只是简单取缔了事,势必容易引发冲突,也难以体现城管执法的人性化要求,尽量以教育开导方式为主,善于变堵为疏,做到堵疏结合,避免因执法简单粗暴而得不到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
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徐林实指出,校园周边小商小贩现象屡禁不止,是有需求才有市场的现象。整理的方法应以疏导为宜。首先是对小商贩行为规范管理,规划出固定的场所和区域,变流动为固定。有条件的,变室外为室内。增加的成本通过政府的税收和营业费减免对下岗职工以及困难群体进行优惠。
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提供学生营养餐,这一办法北京早已实行多年。高校周围的排档、小摊贩的环境卫生情况的确令人担忧,各有关部门应定期检查,采取必要整改措施,特别要对从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营养知识教育。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这些小摊贩提供的食品大都不适合学生的营养需要,所以大力推广学生营养餐。由教育局和卫生局许可的专门经营学生营养餐的公司与学校签订供应合同,中午向学生提供既卫生又符合营养配比的午餐。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学生外出购买食品的需求,周边小商贩活动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