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3日讯 11月13日,记者跟随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哈尔滨市松北区松蒲镇的江畔小学,将“爱心妈妈”们编织的首批“爱心毛衣”和社会各界捐赠的棉衣送给这里的贫困学生。
据江畔小学的老师介绍,该校大约有150多名学生,基本上都来自贫困家庭。许多学生家庭的月收入最多时只有四百多元。去年,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将“爱心妈妈”编织的几十件“爱心毛衣”送到了这里,让很多孩子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今天,在江畔小学,记者见到了这些获得毛衣的孩子,他们还穿着去年的“爱心毛衣”。虽然已经过去一年了,但孩子们身上的“爱心毛衣”颜色还是那么鲜艳。
王义是江畔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将她留在奶奶身边外出打工了。年幼的王义就和6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王义用手抻抻身上的红毛衣说:“这是我穿的第一件新衣服。”以前,王义的衣服都是亲戚、邻居给的,还有一些好心人捐赠的旧衣服。
今年8岁的郭思琦是江畔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母亲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的生活就靠爸爸蹬三轮车维持,每月的收入只有二百多元。郭思琦指着身上的毛衣告诉记者:“阿姨,这是一个好心的妈妈给我织的。”郭思琦的班主任介绍说,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棉衣棉鞋,郭思琦在6岁的时候因为着凉患上了肾炎。随后,记者跟随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郭思琦的家里。一家三口人租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一个火炕占了一大半的面积。屋内光线昏暗,房间里晾了几件看起来十分破旧、单薄的衣服。郭思琦的妈妈告诉记者,为了给她和孩子看病,家里惟一的房子也卖了。“现在连基本生活都难维持,就更别提给孩子买棉衣棉鞋了。”家里没有一样家用电器,郭思琦不知道什么是“奥特曼”、什么是“海底总动员”,更不知道“加菲猫”是什么东西。他每天放学回家就趴在炕沿上学习。他说,他要好好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挣钱养活爸爸妈妈。
在这群穿上“爱心毛衣”的孩子中,许多孩子好几年没有穿过新衣服了,基本靠社会各界救济。江畔小学的老师们告诉记者,孩子们穿上新毛衣都别提多高兴了,逢人便说“这是好心妈妈给我织的”。很多孩子一穿就是一个冬天,舍不得脱掉。
今天,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将带来的新“爱心毛衣”和一些羽绒服送给了还没有穿过“爱心毛衣”的孩子们,孩子们开心地笑个不停,互相比着,看谁的毛衣最漂亮。许多“爱心妈妈”在毛衣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记,有的“爱心妈妈”在毛衣上绣上“爱心”两个字,还有的“爱心妈妈”在毛衣的正面绣了一朵美丽的太阳花,在毛衣的背面用英文绣着“I am a sun flower”(我是太阳花)。针针线线、字字句句里都饱含了“爱心妈妈”们对贫困而陌生的孩子们的无限深情。
临近中午放学,江畔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张青云将刚刚穿上的“爱心毛衣”脱了下来,叠好后放在了书包里。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不穿着毛衣时,小青云露出一脸满足的笑容,她告诉记者:“我妹妹还没穿过新毛衣,我带回家给她穿。”